一个暑字,代表了一个汗流浃背、人们普遍思维被封印的季节。但好在,二十四节气里有一个特殊的“暑”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今日处暑。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暑气渐渐消退,冷空气开始自北方袭来。民间有“一场秋雨一阵凉”的俗语。
但关于“处暑”中的“处”,绝大多数人都存在误读的情况。若不经人提醒,我们都会按自小养成的习惯,将这一节气读作处“chù”暑。
那么处暑节气中的“处”究竟该怎么读呢?
处为多音字。当读作“chù”时,意为地方、点(部分)、机关部门等,分别对应词语处所、好处、办事处等。当读作“chǔ”时,其释义更为繁杂,如中止、停止;居住、栖身;惩罚、惩办;治理、办理、安排;留、留下;保持、主持、执掌以及用作姓氏等。
简单来说,包含“处”的词语如果属名词,则念四声“chù”;如属动词,则念三声“chǔ”。
元代文人吴澄所编著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关于“处暑”节气有如下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此可见,“处暑”的正确读法应为处(chǔ)暑。
人们通常也简单的将“处暑”与“出暑”划等号,便于理解。其意为炎热的夏季即将离开,阵阵秋风为人们带来丝丝清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处暑节气的到来,南北各地的气温从“暑热”的一致中开始渐渐分化。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处暑过后,人们会感到比较明显的降温,并且昼夜温差加大。所谓“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即处暑时节,只中午热一会,早晚都很凉爽。
而在我国南方各地,在处暑之后还会迎来“秋老虎”,天气炎热和干燥。比起三伏天,只是早晚略有降温。直到白露时节,才算是真正进入秋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要到10月,才能送走秋老虎天气,迎来秋高气爽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记载有处暑的“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从处暑开始,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为“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秋天时,天地间草木植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之气。古时有“秋决”,也称“秋后问斩”,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之气而行刑。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处暑起,务农事的人们开始秋收。
而在民间,处暑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和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大量农作物集中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除此之外,古人认为农历七月的鸭子最为鲜美,所以处暑当天,百姓还有吃鸭的传统。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处暑时分,也是栽种过冬蔬菜的时节。误了农时,便跟不上今冬明春的菜篮子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