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里把廉颇和蔺相如的这段故事起名叫《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我们一定不陌生,毕竟这两位的事迹实在太出名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蔺相如出身微贱但热爱国家,出使秦国时不畏强权维护国家荣誉,廉颇则战功彪炳,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蒋,这两位也算不打不相识,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优异表现赢得赵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卿,跻身赵国政坛高层,而廉颇对这个宦官门客十分鄙视,总想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从国家大局出发,避免与廉颇起冲突,这样博大的胸怀也赢得了廉颇的尊敬,老将军负荆请罪,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这个故事是个happy-ending,从“将相争”到“将相和”,我们钦佩于蔺相如虚怀若谷,欣慰于廉颇知错能改,更为赵国喜获贤相良将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教科书的描述到此为止,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如何呢?他们是不是安享晚年,寿终正寝呢?
(赵惠文王,虽然不如父亲武灵王雄才大略,但惠文王虚心纳谏,赵国在他手上并未比秦国差太多)
其实这两人的晚年都很悲惨,因为现实并不是童话,虽然廉颇和蔺相如一为贤相一为良将,但光凭他们两个人却无法改变时代大局,更无法弥补秦和赵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赵国在惠文王时期面对秦国的进攻已经出现了左支右绌的窘境,不过幸亏惠文王从谏如流,又有廉颇、蔺相如和赵奢等贤臣良将才勉强应付(在惠文王渑池赴会之前,秦军已经在白起的带领下攻占赵国石城并斩*两万将士),但到了惠文王儿子孝成王时赵国遭遇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当年辉煌一时的贤臣良将,廉颇年迈,蔺相如重病,赵奢病逝,军政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断层,而在一片夕阳迟暮中,廉颇和蔺相如迎来了自己的落幕。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病逝,这位国君采纳劝谏,从善如流,在他的统帅下赵国政治清明,武功强盛,强将名相闪耀一堂—“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接任赵王之位的孝成王是个年轻而急躁的君主,急于想做出一番事业,而赵国最终也因为孝成王的急躁付出了惨痛代价。
(上党郡守不愿投降秦国转而恳求赵国接收,拉开了长平大战的序幕)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于是上党郡被秦军分割孤悬在外,与韩国的联系完全切断,看着秦军如此能打,吓尿的韩惠王赶忙派遣使者到秦国请罪,为了平息战争,韩国提议:别揍我了,我直接把上党郡让给你呗!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并不想投降秦国,但不投降又打不过,咋办呢?冯亭一咬牙,反正上党保不住,那还不如投降赵国,有了强大的赵国当后台,秦国还能把我咋地不成!而孝成王也没抵挡住诱惑,虽然接受上党的投诚会彻底和秦国撕破脸,但这可是一个郡十七座城池,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可不就是天上掉馅饼么!于是赵国单方面接管了上党地区,为了预防秦国翻脸,孝成王还派廉颇率军驻守要地长平,意思就是:你要同意这事就拉到,你要不同意,要打仗咱也不怕你!
秦国表示???老子辛苦大半天让你小子摘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