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是什么动物,杯弓蛇影毒清皋是什么动物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6:02:12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一过,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短。故又有“夏至一阴生”之说。

古人夏至日举行祭祀活动,《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朝从这天起,为百官放假三天,足见人们对夏至的重视。中国是一个崇尚吃的民族,夏至日也不例外,北京人吃面、无锡人吃馄饨、岭南吃荔枝,还有的地方喝粥、吃苦瓜等,各有特色。由此,也留下了不少这个时节与吃喝相关的典故。

杯弓蛇影 “喝”出来的心病

“杯弓蛇影”,在夏至的光影中闪烁着,为夏至平添了几分趣味。

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引用了《乐广传》的记载: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乐广传》出自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代政治家房玄龄等人所著的纪传体晋代史。而早在几百年前,“杯弓蛇影”这个典故就已经被东汉学者应劭记录在案,而且还是夏至这天发生的。

应劭的《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记载:予之祖父郴为汲(今卫辉市)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应劭(约153-196年)比房玄龄(579年-648年)早生了400多年,《风俗通义》是应劭当泰山太守时所作,为汉代汉族民俗著作,记载了大量神话异闻,对于杯弓蛇影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记得更为清楚。因此,倘要溯源,这才是真正的源头。

故事的发生是否跟夏至有必然的关联,我们也可作相应的分析。夏至日,太阳移到最偏北的位置,一些平时照不到的地方,这天可以照到。事发地汲(今卫辉市)位于河南省,纬度大约是35.4度,夏至日的太阳是从东北方升起,至西北方降落。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位置,如果是中午请喝酒,因“赤弩”位于北壁,太阳光透过南面的窗户或屋顶的亮瓦之类正好可以照见北壁。若杜宣面北而坐,赤弩倒影在杯中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或许那故事只是恰巧发生在夏至日,与夏至光影变化并无必然关联,否则,复请喝酒时“杯中故复有蛇”,得到第二年的夏至才行。不过,也是有可能的,古人的生活原本就是慢悠悠的。

不管怎样,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成为“喝”出心病的典型事件,后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为疑神疑鬼、妄自惊忧之喻。

半夏鹧鸪,有毒也有解

夏至过后,山坡上,溪河边,阴湿的草丛或树下,半夏静悄悄、俏生生地长起来了。

“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这个五月是指农历。夏至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过半,故名半夏。它的叶儿一年生时为卵状心形的单叶,2至3年后为3小叶的复叶,又叫三叶半夏、三叶老。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它还被叫作守田、水玉,“守田会意,水玉因形。”朴实生动而富有诗意。

杯弓蛇影是什么动物,杯弓蛇影毒清皋是什么动物(1)

半夏

夏至时节的半夏,是最让鹧鸪喜欢的。那嫩嫩的半夏苗儿,是鹧鸪的美食。鹧鸪是南方的一种鸟,形似鸡而比鸡小,长相耀眼。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鹧鸪又是人类的美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南人专以灸食充庖,云肉白而脆,味胜鸡、雉。”福建谚语也说:“山食鹧鸪肉,海食马鲛鱠。”

鹧鸪吃半夏,人吃鹧鸪,但半夏有毒。作为《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性味辛平的半夏,只有经过专业炮制后,才可用于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它的中毒症状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胸闷、恶心呕吐、味觉消失、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这样一来,趣味和纠结也来了,宋代笔记小说总集 《类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杨立之通判广州,归楚州。因多食鹧鸪,遂病咽喉间生痈,溃而脓血不止,寝食俱废。医者束手。适杨吉老赴郡,邀诊之,曰:但先啖生姜一斤,乃可投药。初食觉甘香,至半斤觉稍宽,尽一斤,始觉辛辣,粥食入口,了无滞碍。此鸟好啖半夏,久而毒发耳, 故以姜制之也。

故事让我们明白,鹧鸪不畏半夏之毒,但人食半夏会中毒,哪怕只是食用了体内含半夏的鹧鸪都会中毒,解毒可以用生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有健脾开胃、提神消暑等作用;可缓解炎热时节出现的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在国人的食谱中,生姜是不可或缺的食材,但它能解毒,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在烹制鹧鸪时多放点生姜,还可以防止食后中毒,以达到既品尝了美味、又无后顾之忧之目的。当然,从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角度,现在已不主张人们食鹧鸪。实际上大多数古人一般也不舍得吃鹧鸪的。在他们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是情思的寄托。看看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北宋诗人秦观的“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就知道,鹧鸪成了离家游子一种哀怨的象征。

据传,“尝百草、创医学”的神农炎帝也曾受益于生姜,“生姜”还是他发现并命名的。那日,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头晕目眩,肚子疼得像刀割,很快晕倒在一棵树下。不久,他却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叶儿尖尖的青草儿,香气浓郁,细细地闻了闻,感觉身体又舒服了些。他明白,是这青草儿的气味使自己苏醒的。便又顺手拔了一兜,连叶带根地全放进嘴里嚼,味道香辣清凉。过了一会儿,泄泻了一次,身体就全好了。他想,这青草儿真是神奇、能够起死回生啊,要给它取个好名字,想到自己姓姜,神农氏就把这尖叶青草儿取名为“生姜”。

这样的传说,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生姜的蓬勃生气。它和半夏,作为自然界中植物相生相克的代表,都是很奇妙的。

木槿,朝开暮落的美食之花

《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木槿,以芬荣、繁茂之姿,应时绽放。

木槿,即“蕣”,读作“舜”音。“舜”意为“短时间”,“艹”与“舜”联成一字,表示“短时间开放的花”。木槿的这个名字,来源于她的生长特性,如西晋文学家潘尼描绘的一样:“其物向晨而结,建明而布,见阳而盛,终日而殒。”蕣,“犹仅荣一瞬之义也”。

杯弓蛇影是什么动物,杯弓蛇影毒清皋是什么动物(2)

木槿

蕣的意思,与中国古代帝王舜也有关。当年,舜由帝王尧禅位而登极,后又禅位给大禹,在位仅一世。东汉末年学者郑玄在《易纬乾坤凿度》卷下注云:“其人为天子,一世耳,若尧、舜者。”

因此,木槿还叫“舜”“朝开暮落花”“日及”。

木槿常常被一些文人墨客用来感伤,如晋代诗人苏彦作《舜华诗序》曰:“其为花也,色甚鲜丽,迎晨而荣,日中则衰,至夕则零。庄周载朝菌不知晦朔,况此朝不及夕者乎!苟映采于一朝,耀颖于当时,焉识夭寿之所在哉。余既玩其葩,而叹其荣不终日。”唐代诗人李白云:“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甚至,最早出现木槿之美的《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那以男子的语气,盛赞女子“颜如蕣华”的句子,也被感伤者解释成女子美貌短暂、蕣颜易逝之意。其实,“有女同车”只是一首单纯的迎亲恋歌,“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男子与心爱的女子同车而行,感觉无比甜蜜,容貌的美丽和品德的美好,都让他欢喜,“洵美且都”“德音不忘”,这样的时候,哪里会有韶华短暂之叹呢,完全是“细看诸处好”,摹形传神。

还是南宋诗人杨万里《道旁槿篱》说得好:“夹路疏篱锦作堆,朝开暮落复朝开。抽心粔籹轻拖糁,近蔕燕支酽抹腮。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花中却是渠长命,换旧添新底用催。”这才是道出了木槿的本质。木槿的朝荣暮谢,只是就单朵花而言,木槿有长达三个月的花期,一朵花谢了,另一朵花又荣,亦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之像啊。木槿,以粉红、粉紫、粉白等各色,此起彼伏地美在火热的夏天里。

更有价值的是,木槿的花、叶、果、皮、根均可入药,内服可治反胃吐食、肠风泻痢,外敷可治疥癣肿痛。那木槿花儿,还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氨基酸、铁、钙、锌等营养物质,非常适合作食蔬茶饮,干煸、油炸、煲汤、煮粥、泡茶,都清脆滑爽、细腻芬芳。

于是,当暖暖的夏风吹过,房前屋后常常可以看到采摘木槿花的身影,影儿与花儿相映着,生出一幅幅绚烂的图画,陶醉了一颗颗爱美的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