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屠城也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沦为一片焦土,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能够产生巨大价值的地方,变成人间炼狱。蒙古人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鸡取卵,过于短视了,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屠城”呢?
公元12世纪,蒙古部落正处于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部落时代,他们一年到头需要四处迁徙,寻找水草肥美的地方落脚。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本就没什么群居概念,如果都住在一起,一片草场很快就会被成群结队的牛马给吃秃了,所以必须要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家家户户不是住帐篷就是蒙古包。因此,蒙古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过城市的概念。
所以在蒙古人的思想深处,城市是个很奇怪的存在,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价值,利用城市中丰富的劳动力和现有的物质资源。当蒙古大军攻占一个城市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斩草除根,把一个城市毁掉,把对自己的统治有潜在威胁的男人除掉,继续过他们优哉游哉的游牧生活,这就是蒙古人的“屠城”的底层逻辑。
还有一点,蒙古族的传统推崇忠贞鄙视投降,在他们看来两军交战时应该拼到最后一兵一卒,直到分出胜负。在结果出来之前不能投降,包括普通百姓,投降就是背叛了自己的主人,是卑躬屈膝的小人,那就不该活在世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屠城在蒙古大军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屠城的历史渊源蒙古人屠城用的最多,可屠城并不是蒙古人发明出来的,文献可查的屠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刘邦项羽楚汉争雄的年代。《汉书·高帝纪》记载了屠*的残酷场面:
“屠谓破取城邑,诛*其人,如屠六畜然。”
意思就是屠城的时候,*人就像*马、牛、羊、鸡、犬、猪一样。“车轮斩”同样也不算是蒙古人发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赴城东,欲坑之。”
文中的含义就是项羽要坑*城中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与蒙古大军车轮斩的意为如出一辙,就是要*光城中所有成年男子。
屠城以及战争中的残酷屠*,在我国古代时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起源可以追寻到远古时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殷商之前一度盛行人祭,人祭的供品大多都是战俘。远古时代战俘只是任人宰割的奴隶,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掉他们,或者用他们当做祭祀的供品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屠城真的有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何不写进《孙子兵法》,将它发扬光大呢?对于自古生存适应能力极强的中国人来说,用屠城这种偏执残忍的方式不但可耻,而且作用有限。老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也是一样的,消灭一个城市的人口容易,想彻底毁掉一个文明可就难了,以至于后来蒙古统治者也开始对“屠城”一事进行了反思。
窝阔汴京禁屠事件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进攻汴梁时遭到金人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攻城大将非常恼火,向元太宗申请要在破城之后屠尽城中老幼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蒙古帝国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才站出来坚决反对屠城,他说:“我们的将士在外拼*几十年,为的就是得到土地和人民,光有土地,人都没了,有什么用呢?”在他的再三劝阻下,元太宗窝阔台下诏,除了金的皇族完颜氏以外,其他人一概赦免,就这样,汴梁的150万人得以保全。
窝阔台汴京禁止屠城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意义重大,在蒙古军队中树立了一个放弃屠城的先例。在此之前,有组织的屠城是合法的,而此后“屠城”则渐渐与“妄*”划上了等号,为蒙古人自己所不齿。这得益于元太宗窝阔台的仁慈和大度,也是蒙古军队受到金、汉先进文化影响后的一次自我觉醒。
只可惜蒙古人的政权不安定的因素太多,他们觉醒的又太晚了。当其他国家都在推行城市化进程的时候,蒙古人非要逆天而行,开历史的倒车。虽然他们靠壮硕的身材、无敌的骑兵得意一时,但是靠暴力得来的辽阔版图与表面和平本就是一片虚假繁荣,看似坚固,其实不堪一击。所以元朝不过持续了100多年,算是个短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