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我们都知道读书好,要好读书,读好书,但绝对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有书君为大家整理了8个古代名家读书法,这些读书见解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有用,可以让大家读书更高效,收获更丰盈。
陶渊明:读书会意
读书,读的是一种心境。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只领会要旨,不会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吃。
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乐琴书以消忧。”
可见,他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在他看来,读书和采菊锄地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的活动,不要附加太多的东西。
这是洞达世事后的超然心境。
持这种读书态度的不止陶渊明一个。
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钟书,他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里说:
“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
从容读书,在书里获得片刻安静的时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顾炎武:万里行路
读书或远行,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
在《亭林先生轶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果和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样,就会写书详细考证,直到没有疑问为止。
读完书,把书里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对照,得到的信息更完整,才不会把书读死。
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书,还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
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
你需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通过行路来获得人生阅历。
读了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在生活中验证你读过的书,把生活的阅历变成你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