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两个人,都是种甘蔗的,他们要来一次比赛,于是就相约:把甘蔗种得很甜的就得奖,种得不甜的就重罚。
他们中的一人心里想道:『甘蔗本来就很甜,假如我用甘蔗汁去浇它,那甘蔗不就会加倍的甜吗?这样我就会超过对方。』他真的就榨出了很多甘蔗汁,去浇新种的甘蔗,希望增加甘蔗的滋味,结果这样一来反而把所有的甘蔗都损坏了。
这个故事譬喻世人也是这样愚蠢,他们想求得善福,使自己有权有势,以欺压小民,来夺取小民的财物,以此作为自己的幸福。这就好比有些人信教是想得到财产上的好处,让佛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而不管官和财是怎样得到的,都在所不惜。但这样的人就算暂时得到了官位和财富,但由于来路不正,甚至是通过欺压民众而得来,那么到最后其结果必然是自己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一到,一定全报。故事中的愚人想使自己的甘蔗比别人甜,就如同世人想比别人有更高的官位和更多的财富一样,为此他们会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不管手段是否正当,这就象故事中的愚人用甘蔗汗来浇灌甘蔗一样,象得到更好的结果,却使自己一无所得,最终遭到惨痛的惩罚。如故事中的愚人,彼此都失。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说明世间有不少人往往以良好的愿望开始,以失败的结果告终,违反科学规律的人,下场大抵如此。这也说明良好的愿望,不能保证行动必然符合科学规律。所以在做错了事或出现重大失误之后,不能用这种良好愿望为自己辩护,而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水平,否则还将重蹈覆辙。
债半钱喻:如此辛苦为哪般从前有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而那个人很久不来还钱。于是商人前去讨债。途中要经过一条大河,必须花两角钱的船钱才能渡过河去。到了欠钱人的家里,那人却不在家。商人只好又渡河回去,这样为渡河又花去两角钱。
这个商人为讨得五分钱的欠债竟然花去了四角钱的渡河钱和一天时间来奔波劳苦,并且又没有讨到。他的这一不明智的行为,当时就遭到很多人的讥笑。
这个故事譬喻世人也是这样,为要追求一点小小的名利,不惜付出过多的代价。有些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一切要追求到手,甚至使自己在大节上都丧失了准则,或者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而不顾礼义。这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当时就会招致恶名,以后还要得到苦报。
另一方面,在『凭良心』办事的伦理社会里,这个商人为了讨回五分钱的债务,而不惜花费四毛钱的代价,这种行为无疑是愚蠢的。但如果在法制社会里,他的行为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的所有损失都可以从欠债人那里讨回。看来任何事情都会因时代的不同在,则会让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其实真正的商人是不会傻得计算不出得与失的。他之所以不惜花费四角钱去讨五分钱的债,意义在于维护债权人对债务人的那份权利。,如果无人维护这个权利,则借钱的人都可以不还钱,如此一来,天下岂不乱了套?
这也说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又不可死板地作一种理解。但就《百喻经》的本来意义来说,这个故事是告诉人们不要做得不偿失的事情,一切事情都要衡量它的成本与获益。这又是符合经济学的道理了。所以同一件事,真的可以理解出不同的含义。
就楼磨刀喻:想求方便却更笨从前有个人,十分贫穷,被国王征召来做苦工,做了一年又一年,累得面黄肌瘦,连国王看到他都觉得可怜,于是赏他一头死骆驼。这个人得了死骆驼,把它运到家中去剥皮。但是他的刀很钝,简直不能用。于是他到处找磨刀石,找来找去,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一块,他就在楼上把刀磨得快快的,然后下楼来剥骆驼皮。没想到剥不到几下刀口又钝了,只好又上楼去磨刀,再下楼来剥皮。
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多次,很累,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起来,不禁自语说:『我真笨啊,为什么不把骆驼吊上楼去呢?』说完,他为了楼上磨刀方便,用了一根绳子把骆驼吊上了楼。
这个故事譬喻愚人破坏了佛教的禁戒,来多取钱财,以求利用钱财来修福,得到佛陀的保佑,长生不死。这样对待佛教,就象故事中的愚人把骆驼吊上楼以省磨刀之功,不论他怎样做,都是愚笨的办法,费力多而成效少。这说明对于佛教不能简单地以为用钱财以及施舍就能得到菩萨的保佑,必须遵守佛教的戒律,认真理解佛教的教义,真正弄懂佛教的精华。世人大多把佛教理解为菩萨保佑的宗教,以为只要进庙烧香叩头,就算大功告成。这都是对佛教的误解,是世人的愚蠢想法,并不可取。
从世间事的角度看,反复上楼磨刀已属可笑,就楼磨刀而不是就骆驼磨刀,更属滑稽。此人的滑稽并不仅仅是违背常规,而是舍本逐末。中国俗语中的『就腿搭绳』,则是这一寓言故事的反面例证。
看来,凡事都求方便,有时反而是自找麻烦。因为要求方便,就要付出相当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更何况你在一念之差当中,求了一个很蠢笨的『方便』呢?
总之,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思考其可行的办法,找到真正的道路,不能偷懒而走捷径,必须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古人手写佛经
古人手写佛经
古代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