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始聊一个新的话题,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通用式”布局设计。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还是用西方建筑来比较。我们看西方的古典建筑,教堂建得高大雄伟,居住的建筑(一般是别墅)又是低密舒适的;其他的功能性建筑,如神庙、城堡、会议厅、庄园、礼堂等等,每个建筑类别都是各有特色,都是遵循各自独有的布局与功能;
而中国建筑,不管是住宅、衙署、寺庙、道观、宫殿,甚至陵墓,不管有什么样的功能,建筑布局却都是大同小异,差不了太多。比如,都会有一个主体建筑,前面有门,后面有院,中心对称,也就是都是呈一种“四合院”布局。
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中,作了一个“中国建筑配置形式比较图”,上面列举了住宅、官衙、陵墓、武庙、文庙、道观、佛寺、宫殿等各类中国建筑的配置平面图,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都以同样之方针配置之。”
图片来自《华夏意匠》
他总结了这些类型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国置最主要之大屋,其前为庭,庭之两旁取左右之状,而以廊连结之。”这确实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最主要的特点。
我们总说“四合院”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遵循的布局规则,那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为什么中国建筑会有这样的发展?为什么不按照建筑上的功能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布局特点呢?
一、我们一般人知道的“中国建筑”,只是由一类建筑发展而来,即“官式建筑”。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配置形式比较图》中出现了八类建筑,实际上却只是一类。
怎么讲呢,图中的这些建筑,宫殿、衙署、寺庙等等,实际上都是由一种原型发展而来的,所以才有相同的制式和布局。这种类型虽说没有固定的官方名称,但可以说,就是一种"官式"建筑。也就是说这类建筑都是官方或比较大的组织去修建的。宫殿也好,府弟也好,官衙也好,用途不同,但却是同一类"甲方",建造的形制自然都差不多,这也只是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一个方面而已。
除了这些官式建筑,中国建筑最璀璨的作品,其实是在民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根据各自地域、文化而千差万别,中原黄土地上的窑洞、客家人的围龙屋、土楼,四川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包括建在大漠悬崖上的悬空寺等等,无不是代表了当地文化的各具特色的建筑。
(不得已写上文章来源—— 头条号:枝樘先生。那些随意抄袭的人,良心不会痛吗?)
二、“通用式设计”理念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化中,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灵活性”。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里,一直存在着这种"通用式设计"的理念。
不管是房屋,还是服装、载具、礼器等,都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设计思路,并不会强调个体的唯一性。比如衣服,虽然在图案、纹样、配饰等细节上不同,但中式服装整体会设计的很宽大,符合大多数人的体态,不会因人的胖瘦而不合适。这点也许是中国文化里“中庸”之道在实际物品上的体现。
实际上,人类设计物品,不外乎基于两个标准:要么是通用式,也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要么是“特殊式”,按照个别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定制。
在建筑历史上,西方建筑采用的是“特殊式”,而中国建筑选择的是“通用式”。传统中国建筑的设计原则在于,希望房屋不论什么用处,都有基本一致的使用功能。
这种通用式设计的好处,似乎是一种合理的提高成品效率的方式。
比如,中国的住宅几乎都可以改作佛寺,要不也不会有"舍宅为寺"这种极端的理佛方式了。住宅和寺庙,功能用途截然不同,但却能极快的转换,不能不说就是这种“通用性”设计的好处。
在中国古代观念里,“房屋”的概念已然定型,房子就是房子,功能只是附加在建筑上的,是一种额外的附属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建筑的功能随时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将佛寺当做临时住宅、将酒店当做临时衙署的事非常常见。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通用式设计”,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其三、中国建筑的差异化,很大一部分来自附属于主体建筑之外的装饰、摆设等文化符号,跟布局无关。既然中国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可以通用,那么具体的建筑职能转变是如何做的呢?一个住宅,是如何变成一座寺庙呢?
这就要归功于建筑之外的装饰、家具和摆件了。将住宅的正房放上佛像、香炉、法器,屋外放上经幢,再来几个和尚每天念念经,一座住宅府弟就变成了一座完美的寺庙。
讲到这,就说到了中国建筑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格了。和西方建筑注重建筑本身的语言不同,中国建筑的性格,大多表现在装饰、装修和摆设上,而不过多依靠建筑本身的布局和外形。同时,中国是一个善于运用文字业表达情感的民族,建筑上的牌匾、对联、字画,包括悬挂的幌子和旗番,都可以表现出一个建筑的功能和性格。
到了现代建筑开始发展的时代,却意外的让西方建筑界理解和体会了中国建筑这种"通用式设计"的精神。
而现在世界已经不再突出强调个体建筑而更倾向于一种集体性建筑了。人们盖的房屋,大多是一种“单元组合”式的居住单位,不再为了个人去“订制",这个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大批量生产和对土地的节约使用的原则。人们如果想订制自己的居住空间,只能在建筑内部做小范围的装修与装饰,而与整体建筑无关了。
结语从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一同发展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越发达,建筑也就越能获得发展。
最初,房子只有大小之分,并没有过于复杂的类别概念。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建筑也越来越需要根据类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性格。
但对于中国建筑来说,并没有过于依赖建筑各自的性格特点,而是形成了一个通用式的布局解决方案。这是中国建筑根据自身特点所做的选择,如果我们明白现代建筑的多层住宅所运用的统一性原则,也就一定会理解中国建筑的这个“通用性”的选择。
好了,这次就聊到这,下次见!
最后,希望那些不打招呼就“转载”的人,写上出处会死吗?你写个“侵删”就能让良心好过点儿吗?参考资料:《华夏意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