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如果这个“身”仅指个体,整句的逻辑就显然变得不一致。因从家到国,是一种仁道的演进与推广,则从身到家,不应仅仅是个体到集体这样的实体的扩展。故而这里的“身”,似应视为“自我”“小我”之类的人格概念。若如此看这里的“身”,便与“修身”的概念一致。“修身”以致“齐家”就获得了从“己人格”到“家人格”,从“己风”到“家风”乃至“国风”的提升转变。
“齐家”,按照惯常的理解,总是以成家为基础的。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要求,似乎又与我们眼见的现实凸显出某种矛盾。未来的世界,婚姻和家庭将以哪种形式存在,甚至是否还会存在,都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话题。但或许可以说,“家园”“家人格”这类的具身经验,却是很难消亡的。尽管看起来个人主义时代的种种挑战已经使家庭的社会组织形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如果这种家园意识,或者归乡意识消亡了,我们才真的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
今时今日,在很多地方,离家的孩子和远方的父母,是一种存在常态;离家的父母和留守的儿童,也并不少见。原生家庭更是成为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大多数问题要么是欲和解而不能,要么是欲分离而不舍。但就算不和解,就算完成了所谓“哀悼”,我们真的可以和原生家庭彻底划清界限(使之成为一个与我彻底无关的“非我”)吗?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这不是什么迂腐的旧思想,这里说的是从一开始,你就是父母的孩子,祖宗的香火传承,哪怕你是一个孤儿,哪怕你不知道生养你的那两个人姓甚名谁,你都携带着这种传承,你的在,从一开始就是与家人的“共在”,只要你愿意,也始终会是这种共在。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家庭意义上的孤儿,但只要你愿意,你就不会成为一个家园意义上的孤儿。
既然是共在,那么修身也就本来是一个与齐家不可分割的过程。《中庸》中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修身,事亲,知人,知天是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如今的社会,对很多人来说,事亲却很难。且不说家庭完整时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单说各种家庭生命周期中孩子离家这个阶段,要事亲就难免现实的困难。“养育孩子,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从来都是父母的一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中,由于社会流动性增加,子女天南海北,不再可能儿孙满堂,儿女作为养老保险的功能减弱了”(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从婚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但即使不考虑家庭崩解的因素,苏力先生所称的状况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你恰好也是想念远方游子的父母,或者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孩子,那么在家园意义上的慈与孝就显得重要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我们民族圣贤的智慧里,我们依然能够获得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孔子虽然认为宰我不仁,但是也同时认为‘礼仪’的外在规范出自亲子之爱的人心共识,故而心安则为之;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太可能居三年之丧,问都不会去问,由此可见先贤的智慧,如果一部《论语》仅仅是讲各种礼仪操作,大概传承到今已不会有多少读者,但心性之学却不然,由于立足于共通的人性,直到今天也堪为传统显学。
心性之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亲子之爱的启示。比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见孝敬之心重于孝敬之行;再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可见礼之本不在仪式;又如:“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传习录》)
然而,这样说并不是轻视慈爱、孝爱的实际行为,知与行只是一个,只是说慈爱与孝爱的亲人之心,不一定只在旧礼的规制之下显现出来,也可能生发为一种家园性的亲爱行为。
仍以孝为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经》认为孝的终点;“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是《中庸》说的孝的至境。它们共同的着眼点都不在现世的存有的家孝行为,而在于后世,在“继往开来”的意义上展开。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从这个意义上说,甚至一个人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家。此时你是独立的,自由的,同时又是处于家园之中,克服了个体化的恐惧与孤独的存在者,它根植于亲缘之爱,在对亲缘之爱的继承与超越中盛开。它并不是纯精神的,它有着切身的体验。它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家,它是家园意义上的家。它不是伪的,它是真的。在这个无家的时代,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回家之路。了解更多请搜索关注公众号养正心理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