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明问题时,最常遇到的是证明角或线段的相等,有些学生经常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证明线段相等,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最常遇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中点说明线段相等。
例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点O为AB中点,AD∥BC,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AD、BC于点D、E,求证:OD=OE。
在该题中有中点一词,就能根据中点定义得出OA=OB。再利用△AOD≌△BOE即可证得OD=OE。
二、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说明线段相等。
例如:如图,△ABC的周长为24,B0、CO平分<ABC、<ACB,OD⊥BC于点O,且OD=2,求△ABC的面积
在该题中BO、C0是角的平分线,OD⊥BC,可以想到过点0作OE丄AB,OF丄AC,垂足分别为E、F,则可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得OE=OF=OD=2。再把大三角形化为三个小三角形的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S△ABC=S△AOB S△AOC S△BOC
=(AB×OE BC×OD AC×OF)÷2
=(AB BC AC)×OD÷2
=24×2÷2
=24
三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说明线段相等。
例: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C=10cm,△ABD的周长等于13cm,求△ABC的周长。
该题中,∵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DC
△ABD的周长=AB BD AD
=AB BD DC
=AB BC
=13
△ABC周长=AB BC AC
=13 10=23
四、利用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说明线段相等。
例: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且DE丄BC于点E,ED的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D=AF。
本题中,因为AD、AF是△AFD的两边,所以可利用两角(<F=<ADF)相等证明线段相等。
证明:
∵AB=AC
∴<B=<C
∵DE⊥BC于点E
∴<DEB=<FEC=90
∴<B <BDE=<C <F=90
∴<BDE=<F
∵<BDE=<ADF
∴<F=<ADF
∴AD=AF
五、当题中没有中点、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这些已知条件,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也不是同一个三角形的边时,最常用的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例:如图<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点C、D,求证PC=PD
该题首先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添加辅助线,作PE丄OB、PF丄OC构造出△PDE与△PDF,再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可得两三角形全等,从而得PC=PD。
八年级数学上册,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基本上是以上五种,解题时需根据题中已知条件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