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公知总说,政府就像个物业公司,是靠纳税人养活的;官员就是个“楼管”,是给“业主”服务的,刷不到好评,就该撤换。
这话放在别的国,可能都对;放在中国讲,还真不对。
要不然你看,国外的王爷们,怎么都那么卑微呢?
英王查理一世缺钱了,被迫召开“长期议会”,想多收点“物业费”,结果和议会撕破了脸,被克伦威尔砍了脑袋;
法王路易十六也缺钱了,只好召开三级会议,也想多收点“物业费”,结果触发了法国大革命,自己也上了断头台;
“美王”华盛顿打赢了独立战争,但欠下一屁股债,只好解散了手下的“乞丐兵”,捞了个不恋权位的美名,回家种地去了……
但在中国不一样。
从两千七百多年前开始,中国就开创了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国有专营”制度,大把的国有企业和国营企业,那就是给国家创收搞钱用的,还真不是单纯的“物业公司”这么简单。
管仲
都说“百代皆行秦政制”,其实话只说对了一半,“上层建筑”是秦国那一套,但“经济基础”,更多的还是“齐政制”,也就是当年,管仲和齐桓公在齐国搞的那一套——
国有专营、盐铁专卖、宏观调控、价格干预、大基建刺激经济发展、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等等经济政策,根本不用解释,今天的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然的话,手里没钱,你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能比路易十六和查理一世强多少?
所以李鸿章他们刚开始搞“洋务运动”,其实不算啥新鲜事,不就是新开了几家“官企”吗,运行模式古已有之,无非就是技术和产品新一点,是从洋人那儿学来的。
直到1872年筹建的“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跳出了“国有专营”,创造性的提出“官督商办”,这才开创了一番新气象,后来也被李鸿章视为,是自己办洋务最得意的手笔。
李鸿章
什么是“官督商办”?
其实就是官民合股开公司,但是官府只要分红,不干涉日常经营,只派一些代表进驻,领头的叫“督办”,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升值,顺带协调一下政商关系,如此而已。
公司则按照自己的章程制度,自行管理、自负盈亏。
这个事今天看来平平无奇,但当时洋务运动的新式企业,一水儿全是官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吃了“股份制”的螃蟹,拿出了股份制的公司章程,开了风气之先。
最早写这个章程,把领导的构想落到实处的,正是李鸿章的“钱袋子”:盛宣怀。
但公司创立之初,还是“打天下”的阶段,不能搞“任人唯亲”,于是在1873年,李鸿章聘请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职业经理人,大买办唐廷枢、徐润,分别担任招商局的总办、会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司总裁、副总裁,盛宣怀当时也被委任为会办,排名在徐润之后,最多算是三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