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送儿子去补习数学,在车上等待的时候,我看了《我在海岛读书》第二季。
几位作家老师谈到,我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力,对于美的感知力,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培养的。
阿来老师表达了一个观点,我们往往感知到了美,却受限于言词的贫乏,只能体会到一种朦胧的感觉,而无法更精确细腻地表达,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
那谁在做这种“建构”美的工作?
从古至今,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学,一代代的作者们不断地书写,不断地呈现,大家才“眼前有景能道得”。
我们被瞬间的自然,或者是人,甚至可能是一只小鸟,所打动、吸引。但是,由于阅读的少,我们就少了一种来揭示这些美的词汇系统。
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中文,在世界史上有着最悠久的书写传统。
各种我们有可能见到的自然美景,有可能经历的感情涌动,有可能产生的人生哲思,先贤们已经通过文字,做出了最好、最美、最恰当、最充分的描述。
当我们通过阅读,在内心构建起这样一种“解构系统”,那么当我们被“美”所触动时,关于“美的欣赏”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我们对于“美”的感知力,也随之越来越丰盈。
(手机太渣)
(今夜的月亮差不多是这样的)
就像今夜的月亮,在车子掉头向东行驶的刹那,撞入了我和儿子的心里。
“爸爸,你看月亮,好亮啊!”儿子惊叹道。
同一瞬间,透过挡风玻璃,我也看到了这轮明月。她就那么孤悬在天空中,周围没有一丝云彩。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李白的这两句诗就像一股电流,以光的速度,甚至比光还快,就像“量子纠缠”,在看到这轮月亮的同时,倏忽出现在心间。
这世间还有什么文字、什么言语、什么东西,能比这十四个字更恰如其分的描述眼前的景象吗?
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见得有。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又是十四个字,同样,没有更好的东西了。看到明月时,心中升起的震撼、孤绝感,已经被诗仙说尽了,我只须去细细体会,与儿子一起交流,一起品味,一起留下记忆。
体会过后呢?强烈的感情冲动,又促使我想写点什么。你看,我的感受也被文字记录下来了,虽然写的很差,但说不定哪位朋友,某天也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