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6 10:26:22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1)

本 文 约 1700 字

阅 读 需 要

3 min

文 | 董娜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2)

叶嘉莹

1

叶嘉莹先生说,读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

有的诗,我们初读并不能读懂它写了什么,可是读来却总觉得很美,意象很美,音韵很美。

比如李商隐的这一首: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好像在诉说离别,又好像在写爱情,似乎有时光流过,又似乎有所期待。但确切写了什么内容,不查阅相关的写作背景、梳理典故来历,我们也不能够很好地明确出来。

可即使不明确,我们也还觉得它很美。很多爱诗的人,在真正理解它之前,就已经读过很多遍,或者干脆熟读成诵了。

但是诗词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能背会写,用叶嘉莹先生的话来说,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3)

这让我想到中小学被古典诗词“折磨”的孩子们,为了应对考试、提高成绩,在老师的监管和家长的督促下,一味地死记硬背,背了忘、忘了背,时时惦记着语文课最可怕的事情——检查背诵、考默写。

诵诗读诗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就像苏轼与朋友在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那样。而教学中的读诗、背诗为何成了一件折磨人的事情呢?恐怕是我们读诗的层次不够,局限于直觉的、感性的层面,而没能发现“椟”中之“珠”,没有看到诗中更美的内质。

2

读诗的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叶嘉莹先生认为,在这个层次,我们要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

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往往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却如你我般过着日出日落、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的真实生活。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中,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所以每一首经典的诗,都不是无病*,而是一个时代、一段人生、一种思想、满腹真情。

比如陆游写《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字面上看是期待春雨初霁的美好清晨,实则是一段并不容易的往事。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4)

诗人被罢官6年后,又被重新起用,满怀一腔热血正要去严州赴任,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虽然已经“衰鬓先斑”,却要立下誓言,愿同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诗人经历风风雨雨,再次鼓起勇气之时,却又得知皇帝并不打算重用他,更没有派他领兵收复失地之意,所以只能郁闷惆怅、一夜听雨,细细琢磨这进退抉择该如何处置,于是才有了这首《临安春雨初霁》。

于是,我们理解了诗人62岁“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的心境,明白了他85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愤慨。

3

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感情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所讲的读诗的第三个层次,从读者角度来读,读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从内心生发出来的东西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5)

我们总是感叹,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并不容易。而在这不容易之间,很多人都从中华诗词中获得了慰藉和勇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艰难抗疫之时,优雅的措辞、充沛的感情,让人们收获温暖和信心,治愈无助和脆弱。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缘来缘散、人生得失之间,深刻的哲理、恍然的共情,让我们深入悲伤,又淡出悲伤,坦然生活。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心安即是长生路,世乐无过自在身”,时光无情流逝之中,这些慰藉心灵的诗句让我们从容不迫,拥有一颗安稳的心。

文学欣赏的层次有哪些,文学欣赏都欣赏哪些方面(6)

叶嘉莹先生说,她一生以诗词为伴,并不是出于对学问的追求,而是古典诗词生发的精神力量对人的感动和召唤,这一生命感发蓄积着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先生坦言,她一生经历很多苦难和挫折,在外人看来,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她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然而读诗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学趣味。爱读古诗词的人,内心比别人更丰富细腻,更能感受生活的美。遇到坎坷困难时,也更有超越困境的智慧,最终也拥有比别人更开阔、通达的人生。诗词里的美好、温暖和感动,都将化为我们前进的力量,熔铸成挺立人间的风骨。

-END-

董娜,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学语文教师,呼和浩特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期刊,在“我的中国梦”、“龙门杯”等全国中小学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写作指导奖、优秀辅导老师奖。

责编|张子清

实习编辑|张琼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