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讲堂·解经典}
今天,为大家解析《论语》之中孔圣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这句话,大家普遍认同的解释是这样的:“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其实,孔子说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人能知道什么是善,却不知道什么是恶。人能知道善,也能知道恶,才为知。如果只知善,不知恶,属于一知半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虽然本性善良,相差不大,但是在长大成年的漫长过程中,许多人却沾染了诸多恶习,渐渐养成了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深日久,日益懈怠,人却难以反省和发现自身之恶。倘若是不知自身之恶,则必然不能自觉除之。倘若恶不能除,善则难行。善若难行,则难以止于至善。
其次,知易行难。若知而不行,乃非真知。知恶不除,有过不改,罪莫大也。
再次,从行为来说,人稍微做点善事,便喜欢四处张扬,唯恐别人不知不晓,若是做了恶事,却想方设法掩盖辩护,唯恐被人发现。这,即是不知的表现。真正的知,应该是,做了善事不张扬,不记不念;做了错事不掩盖、不雕饰,勇于改过。有错即改,即是善也。“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大意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君子就像日月,日光月华,光明磊落。而日食月食之时,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蒙上了阴影,遮蔽了光华。但瑕不掩瑜,最终,日月会摆脱黑影,重新绽放无限光芒。君子偶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和阴影;一旦认识、承认并改正错误,其人格魅力便会重新焕发光彩,仍然不失君子之风。
另外,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君子而言,就像日月一样,居于太空,万众瞩目,一览无余。一旦犯错,稍有瑕疵,就会被人们发现;而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觉察。因而,有德有位之君子,更要谨言慎行,修身养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谓,君子慎独。
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完全没有古代君子的风度了。
今天,我们的“君子”,面对过错,是如日月之食,襟怀坦白、不遮不掩、勇于担当、闻过则喜、有过则改,还是推卸责任、将错就错、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