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道自己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总以为知道这是缺点。
人生最愚昧的状态就是自己本身不知道却总以为知道,这样在自我迷惑之下就会陷入无法正确自知的陷阱之中,所以人性之中存在着最普遍且最大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
就像生活中许多人对事物都无法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甚至习惯性的以表象定论本质,当自己无法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还总拿自己存在局限的认知当做判断问题的根本。
当一个人只是看到事物的片面之后,轻易定论的事物的本质,当自己不能全面认识事物,不能审查事物的全部利弊时,还以为自己能够清醒地看待事物本身,这样的局限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知的愚昧,还有其浅薄的妄为。
因为错误的认知必然会生出妄心,妄心带来的自然是妄行,而由此导致的自然是人生的纠葛和痛苦。
有一天,庄子到林园之圃游玩,看到一只喜鹊从南方飞来,这个喜鹊双翼宽大,有七尺多长,眼睛又圆又大,足有一寸,碰到了庄子的额头之后就停在了栗子林中。
庄子就说:“这是什么鸟,翅膀宽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却看不清楚东西。”
于是就提着衣服,快步跑去,手里拿着弹弓准备打这只喜鹊,这个时候看到一只蝉得到一块好的树荫,而忘掉自身危险,蝉的后面有一个螳螂正举着臂要抓它,而螳螂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险境,喜鹊从中取利而抓住了螳螂,但是喜鹊因为贪利而忘掉了自己的性命之忧。
庄子看到这一幕就说:“物类相互牵累,这都是因为相互贪利而导致的祸患。”
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就走,看管栗园的人以为庄子偷栗子,便追着去责骂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就源于此处,而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见自己所看见的,否则一定会后患无穷。
当一个人轻易以表象定论本质的时候,却不知道用心体会才能感知事物背后本源的道理,如果不懂的察觉这个道理,便会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也是产生愚昧的根源,人生祸患皆源于此。
二、《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意思就是说:所以用眼睛可以看见的是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用耳朵可以听见的是名声。悲哀呀,世人却以为仅靠这些声色名声就足以获得道的本质。
有些人仅靠事物的表象就以为洞悉了事物的本来实质,当自己一知半解时还强调自己知道,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生活和作为,也就是犯了妄心妄言的毛病,这就是没有道心智慧的状态。
而反之,真正有道的人不以表象论本质,不轻易妄言,不轻生妄心,在考察事物时能够从事物的背后考察并且能够用心体会,从而塑造合理且客观的结果。
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人争着把鱼献给他,但是公仪休却拒绝了,别人问他:“你这么爱吃鱼,别人送你你鱼,你为什么不接受?”
而公仪休就回答说:“我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接受了就可能被免去相位,即便再喜欢吃都不能吃到鱼了,如果不接受,就不会因此犯错,还可以长期靠俸禄自己买鱼吃。”
公仪休不接受他人授予之鱼的事件,不正是用心体会智慧的道理吗?凡事不看表象的好与坏,而是从事物本质出发,用心体会其利弊关系,才能在福祸转变之中抓住好的机缘,人不仅仅应该在观察事物之中做到利弊结合,在人生作为之时更应该感知背后本源的道理,在看过表象之时,更要看到表象不易察觉的根本。
正所谓说: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
脚所踩踏的地方不大,虽然不大,但要靠周围没有踩的地方才能走得远。人所知的少虽然少,但要依凭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知道天所表现的自然之道。
人皆知自己所知的,但不知自己所未知的,当自己的智慧能够停留在自己未知的地方,这样的人才算是有了道心。
一个人能够用心体会其所未知的地方,也是能够用道去作为人生,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不轻易断言,在求知的过程中做到心智上的真诚,以心去体悟大道,以大道彻悟至理,这才算避开了自以为是的愚昧禁锢。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