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䌽舫。
译文想乘竹筏回故乡,却不知故乡在何方。故乡的长江水、沱江水、汉江水依然波涛荡漾。我和你(苏坚)各自写了一首诗词,都是写织女星、写织锦机,写牛郎织女的传说。
将你的《鹊桥仙·七夕》和韵再写新词,(因为)你我都是放任天性不受拘束的人。人生处处都可以儿戏视之,看女性乞巧 ,有人在朱楼上,也有人在彩船上。
创作背景宋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七日,苏轼55岁,任杭州知州,苏坚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监税官),与苏轼交往密切。苏坚是福建泉州人,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两人都是客居杭州多年,七夕节不免顿生思乡之情。这首词就是作者为渲泄出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而写的思乡念远之作,也是和苏坚《鹊桥仙·七夕》之词。
赏析苏轼在这首词中,先是表明想“乘槎归去”,又感叹与故乡隔着“万里”的长江、沱江、汉水,归途无期。然后又一扫愁绪,说大家都是、天性不羁之人,让我们为旧曲赋上新词,尽情欢唱吧,“人生何处不儿嬉”,今夜就去观看朱楼上、彩船上“女儿乞巧”等娱乐嬉戏,共赏良辰美景。
全词笔随意转,一气贯通,字里行间,可见苏轼对友人的关爱之心和思归之情,以及旷达自适、自由奔放的个性。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赞之: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