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的意思和含义,羊羔的含义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7 23:37:23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和管。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作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想要进一步辨别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图为排箫)

羔羊的意思和含义,羊羔的含义是什么(9)

会意字,从生从糸(mi)。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本义是“本色的生帛”。由于生帛较粗,易下垂,所以甲骨文和小篆的“素”字都表示了这一点。引申本色、白色、本质、质朴等义。

緎(yù):形声字,“或”指“国”。“糸”指蚕丝。“糸”与“或”联合起来表示“国丝”。本义:一国质量最好的蚕丝。

五緎:即交错纵横缝合的地方极为巧妙。

缝:形声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等有关,逢声。本义:以针线连缀皮裘,衣服;缝合之处。

总(zǒng):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又由将细丝聚集到一起引申为汇总,聚集的意思,又引申为总的,全部。

赏析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退食(shí)自公,委蛇(yí)委蛇。”

羔羊皮做的衣服,白色的丝线交错纵横处极为严密。自朝堂之上稍食公膳而退去,闲散且慢悠悠的踱步。

“退食”。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两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然笔者更偏向于朱子的解释,更为贴近后面的委蛇。此篇意在说明为人臣子应服饰穿戴好,公膳(指皇帝在朝堂上宴请大臣)时应尽量克制少食,退朝走路之时也要闲散漫步,不可失了风度礼节,因而本诗标题羔羊二字也寓意大臣的品德像羊毛一样高洁,像羊一样温顺。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yù)。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身穿一件加工好的羔羊皮做的衣服,白色的丝线密缝做工极为精巧。慢悠悠的踱步,自朝堂之上稍食公膳便退去。

此句是上句的复沓重咏,大意一致,但意义更深,革比皮加工更为精良,緎比紽则是质量上的类比,緎多指一国之最好质量,紽则是指缝合处细致严密,由浅及深。“委蛇委蛇,自公退食”则是上句的复咏,无特殊意。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皮的缝合之处,白色的丝线交错纵横都汇集在这。慢悠悠的踱步,自朝堂之上稍食公膳便退去。

这句相比首章和次章,类似于汇总。首章交代羔羊皮由皮到革,由出厂的原料丝的成品样式到质量更为优秀的緎。

而末章则指出,尽管羔羊皮之原材料好,加工也精美,但那缝合之处才极为重要,素丝都要汇集于此,唯有缝合的好,才有着漂亮的羔羊皮衣穿。因而,全诗的主旨呼之欲出,即便布料加工精美,也要看缝合的部位,所谓以小见大,所有的丝线都汇集在这细小之处。因而借以赞美受到君主喜爱的有德行之君子,气质不凡,从其衣着缝合之处,膳食之表现,行路之姿态便可一窥。

总结

本诗总体而言是在描述朝堂之上的翩翩朝臣,从其衣着入手,进而见其行路之仪态,膳食是否减食注重礼仪。所谓人的气度,大概也就能从衣着,吃饭,走路能看得见。又联系诗的标题羔羊可以明白,这是古人对于朝臣的理想化的形象。

一袭白衣,做工极为精妙,走路只慢悠悠踱步,带起衣摆随风而动,于公膳之时不失礼,只稍食以示礼节。

所谓羔羊一章,大概就是天下士子的理想化身吧。

然另有解释说为反美为刺。

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

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

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则讽刺意味更浓。

笔者则认为,这不过是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不可盖棺定论为哪一种解释是绝对正确的。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