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孙叔敖出生于荆门沙洋白土里(后更名为孙家山,在荆门、荆州交界处)。
孙叔敖为令尹五年,功绩显赫,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在宓(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其任令尹期间,体恤民情、悉心国事,他鼓励民众上山采矿,使楚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铁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他重视水利建设,在河南固始一带兴修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渠工程期思陂,在楚都纪南城东北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库,即现今的海子湖。在钟祥洋梓小山咀开挖敖河水利工程,既有利于防洪抗灾,又有利于农田灌溉。在荆门沙洋开凿的古扬水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他严明法度,制定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法令。
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期,成就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之美誉。
名相智破“三怨”
孙叔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较多地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这对他的思想和品行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相传孙叔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是一个秃顶,且左手长右手短。但他心性善良,自幼勤勉,品学兼优。据说他童年时打死一条两头蛇,深埋后哭着回家与母亲诀别,说碰到两个头的畸形蛇,恐怕活不成了(当时楚国巫风盛行,普遍认为碰上两头蛇是不祥之兆)。母亲大吃一惊,问他:“蛇呢?”他回答:“我怕别人再碰上,像我一样送命,就把它打死埋了。”母亲被儿子的纯善之心所动,安慰说:“你把蛇打死又埋掉,免得再害他人,是除害积善,上苍不会让你死的……”
后来,孙叔敖的父亲遭诬陷而获罪被*,于是举家搬迁到期思(今河南固始北)。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令尹,即楚国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宰相。历史上对孙叔敖“入仕”的经过,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见于《史记》。说孙叔敖前任虞丘子(即下文的沈尹茎)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向楚庄王推荐他担任“相”;另一种版本见于《吕氏春秋》。该*载,孙叔敖与沈尹茎是好朋友,孙叔敖作为一位才能卓著、学识高超的年轻人,在楚国都城郢都待了三年,一直不被人赏识。沈尹茎对孙叔敖说:“你有让人主称王称霸的才干,我不如你,你还是先回家乡吧,到时候我一定举荐你。”沈尹茎在郢都待了五年,楚庄王发现他是个人才,准备任命其为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我日思夜想的有一个人,叫孙叔敖,他可是个圣人,大王您一定要任用他,我赶不上他。”于是,楚庄王派人以高规格礼仪迎接孙叔敖,任命他为令尹。两者的区别在于,前一种说法是虞丘子已任令尹,推荐孙叔敖;后一种说法是虞丘子未任令尹,推荐孙叔敖。就这样,孙叔敖走上了政治舞台。
孙叔敖当上楚国的令尹,各地官员前来贺喜。然而有一位老人身穿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据《列子·说符》记载,这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何谓“三怨”,这位隐士回答:“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古时,爵位、权力和俸禄是一个人做官的三种伴生物。做官的人大都希望取得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权力和更丰厚的俸禄,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首先,爵位愈高,必然招致众人的嫉妒;其次,一个人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构成了对主上地位的威胁,因而可能招致主上的憎恶;再次,丰厚的俸禄会促成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气,从而招致众人的怨恨。
孙叔敖并没有否认“三怨”的存在,他向狐丘丈人讲诉了自己居处高位而避免“三怨”的方法:其一,他的爵位越高,心气越是卑下。孙叔敖正是保持了这种卑下的心态,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其二,他的权力越大,处事就越是谨慎小心。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权力的分量,力求平稳和妥善。孙叔敖以这种谨慎小心的处事风格,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避免了主上的憎恶。其三,他的俸禄越厚,对民众的施与就越广博。丰厚的俸禄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乐的本钱,而是他周济贫寒、施惠于民的资本,民众对他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怨恨的了。
就这样,孙叔敖以自己的为相“三法”打破了狐丘丈人关于高位“三怨”的世态断言,表现了一位名相高超的处事方式和深谋远虑的智慧。
一生利国利民
孙叔敖当上令尹之后,极力辅佐楚王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发展生产,是春秋时期楚国最著名的令尹。兴建水利,为他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他深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郢都所在地的交通条件,着手修建扬水运河(即云梦通渠)。楚庄王采纳了孙叔敖的建议,在公元前601年动员数万名民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修通了连接汉江与长江之水的扬水运河,系我国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人工运河。
孙叔敖带领人民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主持建成了中国最早的渠系工程——期思雩娄灌区;还主持了芍陂人工湖(安徽寿县安丰塘)的开挖工程。此外,他又先后在安徽寿县淝水修筑芍陂灌溉工程,在湖北江陵激沮水修筑云梦大泽之池。由他主持修建的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为世人称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极大地改善了楚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楚国的争霸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孙叔敖长期生活在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他当上令尹后,重视民生经济,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制定实施的政策法令,尽力为老百姓着想。当时,楚庄王认为楚国流通的货币(蚁鼻钱)重量太轻,便下令把小币加大重量改为大币。这样一来,老百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很不方便,管理市场的官员向孙叔敖反映,“老百姓交易使用大币很不方便,市场变得混乱。”第二天,孙叔敖上朝向楚庄王晓以利弊,请求恢复原来的钱币。楚庄王答应了,市场很快恢复到原先的繁荣景象。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评价这件事说:“孙叔敖一言,郢市复。”
与此同时,孙叔敖还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对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据传楚人喜欢乘坐低底座的车辆,孙叔敖指出车底座低,容易砸马腿、影响车速,劝楚王下令革除这种习俗。听了孙叔敖的话,楚庄王带头将车底升高,这就是著名的“便使马工程”。这一重大改革,既方便了马车驾驶,更有利于军需物资的运输。为适应争霸的需要,孙叔敖还加强了军队的建设和改革。他将军队分为5个部分,使之各司其职、互相呼应,以确保行军安全;实行了军政一体,各种部队和各级军官具有不同的旗号,按旗发号施令,指挥军队,从而起到“不戒而备”的作用,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孙叔敖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设立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并运用于训练和实战,使得楚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孙叔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将城池建造完毕。第二年,楚国与晋国在 (biàn)(今河南荥阳东北)进行大战,孙叔敖利用晋军内部不和的弱点,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晋军刚一出动战车,他就鼓动楚军勇猛冲击,迅速逼近敌人。晋军措手不及,仓皇溃散,逃回黄河以北,楚国也由此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沙洋循吏第一人
为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中撰写了“循吏列传”与“酷吏列传”两卷。循吏,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清官”。“循吏列传”就收入了孙叔敖的事迹,据说司马迁当年还曾到沙洋后港实地走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叔敖,这位生在沙洋,吃纪山米、喝龙滩水成长起来的楚国名相,不愧为沙洋乃至中华大地循吏第一人。
孙叔敖身为宰相,其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苟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有一次,虞丘子的家里有人犯了罪,根据楚国的法律应当处死。许多人以为孙叔敖会看在虞丘子的面子上饶恕罪犯,可没想到他毫不徇私情,依法将其处死。虞丘子得到消息后,马上进宫面见楚庄王说:“恭喜您,大王!孙叔敖果然是一位贤才,他并没有因为我的关系而徇私枉法。”
由于孙叔敖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可他坚辞不受,受到后人的敬重。《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绎史·列女传·樊姬》记载孙叔敖:“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庄王能够“一鸣惊人”而称霸中原,是与孙叔敖的辅佐分不开的;东汉邯郸淳根据《史记》记载,写了《楚相孙叔敖碑》,赞扬他“受纯灵之精,怀绝世之才,有大贤次圣之质”。荆门知州舒成龙在《荆门直隶州志·文苑》中收录了这篇碑文,并加了按语,称孙叔敖为“荆之乡献”。
他为官多年,家中竟无一点积蓄,因病去世的时候连棺椁也没有。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循吏的他居功不自傲,还苦心告诫子孙。据史*载,孙叔敖在令尹位十二年,功绩卓著,但并非一帆风顺,曾三起三落。然而他能“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即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他深知,人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临死前他告诫儿子:“大王屡次要封我邑地,我都不接受,将来我死了,大王会封你。但是你一定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楚越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寝丘,地方偏僻贫瘠,地名又不好,楚人视之为鬼域,越人以为不祥,可以让子孙住得长久的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他的妻子、儿子回乡种田,穷困潦倒,经常要靠砍柴挑卖来补贴家用。当时的宫廷艺人优孟(我国戏剧的始祖)曾经受过孙叔敖的恩惠,于是在楚庄王面前故意模仿孙叔敖的音容笑貌,希望打动楚庄王。庄王见状不禁感慨万千,决定封给孙叔敖的儿子一片肥沃的地方,可是孙叔敖之子牢记父亲的告诫,不敢接受,只是请求封到寝丘就足够了。楚王虽然诧异,但是还是把寝丘封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后人为了纪念一代贤相,便以孙为氏,于是楚国孙氏产生了,后来,孙叔敖临终前的话得到了验证,虽然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汉代,楚国的孙姓子孙依然在寝丘繁衍生息。
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据载,孙叔敖后来葬于白土里,在沙头镇(今荆州市沙市区)还有他的衣冠冢,位于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角江津湖畔、春秋阁旁,其墓碑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7)所立,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