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甲骨文中的“右”,画的就是一只右手,而上面的“
”则是一个小鞭子,也就是右手拿着小鞭子,引申为轻轻的击打。
所以“教”是什么?
教不是什么又文又孝的空洞道德经,“教”是一个右手拿着戒尺,督促孩子用算筹认真做题的数学老师,他既慈爱又严格,发现不好好学习的小朋友,就会轻轻打两下表示惩罚。
教师节既然说了“教”,我们再简单聊一下“师”和“节”吧:如果说把教分成孝 文还是常见的错误,那把师强说成“辨”和“币”就是生把简化字硬凹了。
“辨”的中间是一把刀,而“师”的真正写法是“師”,左边其实是“”,这是简化字丢失原意的问题。而右边也不是“币”而是“帀”,这个就是纯粹的眼神不好,把横看成了撇。
那我们看看“师”字的演化。
甲骨文和金文的样子差不多,左边的“”(duī),意思同“堆”,是小土堆的意思;右边的“帀”(zā),意思同“匝”,就是环绕了一圈的意思。
不同的学者对如何解读甲骨文里小土堆和环绕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不过比较常见的解释是:一群士兵把国土环绕保护起来,就是师。
师的本意不是老师,而是很多的士兵(当然现在也还在用)。根据《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也就是两千五百人为一师。
因为师有众人的意思,之后才逐渐演化为教导众人,为众人敬仰尊重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所以“师”不是思辨中的刀子嘴,也不是教你如何赚钱币的人。师是教导万民的人,是受万众敬仰的对象。
那“节”呢?繁体主要用的是竹字头的“節”,简化改成草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