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不识多少字,课堂上小背挺的直直的,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一句摇头晃脑的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还不懂老师要求背诵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但这十二个字,已深深刻在心中。
后来我们看电视,学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
那些相信着“人之初,性本善”,被教导着“献出一点爱”的孩子,被时光推着逐渐长大,来到成年人的世界,骤然发现,我们期待的充满着善和爱的美丽人间,其实是个“罗生门”。
被主人赶出来的仆役,在罗生门躲雨,思索着活下去的办法。仆役反复考虑,认为要活下去,就要不择手段,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除却沦为盗贼,别无他途。”
他思索着不择手段的活下去,并没有多少内心挣扎,自然地好像胃消化食物一样。
但当他看到老妇的行为,又油然生出一种憎恨。于是手握钢刀,将老妇吓得抖抖索索,仿佛是“正义”的使者,是老妇的审判官。
他拧着老妇的手腕,蛮横地把她按到在地,逼她回答“拔头发用来作甚”。
老妇说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为了让行为合理化,她又说:
“是哩,拔死人的头发或许是干坏事,不过这里的死人都不是什么好人,对他们干这种事并不过分哩。就说我刚才拔头发的那个女人,她把蛇切成四寸一段晒干了,拿到禁卫军营地里当干鱼卖。要不是她染上瘟病死了,这会儿肯定还去卖哩。而且禁卫军们还说这女人卖的干鱼味道好,每顿都少不了拿它下饭。我不觉得这女人干了坏事,她不那么干就得饿死,是没办法的。所以,我也不觉得我刚才干了坏事,我不这么干也得饿死,都是没办法的事,对不?这女人很明白都是没办法的事,我想她会宽恕我的。”
老妇的话,增加了他做盗贼的勇气,他恶狠狠的剥下老妇的衣服,消失在黑夜里。
罗生门,本来是指平安京的正门,名为“罗城门”。但在平安京时代,战争频发,那些无名的尸体被丢到废弃的城楼上,城楼颓败荒凉,便有了“罗生门“是人间通往地狱之门的说法。
在仆役思索着“不择手段”时,他就踏上了通往地狱的门。
再来看一下老妇的话,不觉得很眼熟吗?
抄袭者说,大加都抄袭、洗稿,原创太难了,我没那么多时间精力,也没有团队,市场太残酷,我不抄不洗,很快就会被忘记,都是没办法的事。
霸陵者说,你看她,天天打扮的要去蹦迪一样,哪有学生的样子,成绩又差,经常迟到早退,跟我们不是一路人啊,活该被孤立。
多少人也打着“我不这么做我就会...都是没办法的事”、“他又不是什么好人,我这么做也不过分”等借口,合理地、心安理得的,占别人便宜,伤害别人,当我们开始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时,我们便开始向”罗生门“迈进了。
小说写的时,樵夫在荒山发现一位死去的武士,马上去报案。云游和尚、樵夫、捕快,还有*人凶手盗贼多襄丸,武士之妻,妻子的母亲,武士的灵魂,七个人提供的证词。
对《竹林中》,大家或许更熟它的另一个名字——《罗生门》。
1950年,黑泽明和桥本忍合作,将《罗生门》里的背景和《竹林中》里的情节合二为一,改编成电影上映,电影名为《罗生门》。
因电影讲述了一个谎言的故事,后来当人们提到谎言,便会以“罗生门”三个字代替,比如飞翔的歌《谎》里,就有一句是:“说谎,罗生门的悲哀。”
电影的情节,与小说没有多大出入,还做出了精彩的改编,这里,情节叙说就依电影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