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悲喜两种交错互织的复杂思想感情。持此观点的文章有张莉莉在《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1987年)11、朱江《隐逸者背后的哀伤——审视<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感的另一面》(2003年)、周宗培在《"归去"之忧——<归去来兮辞>的另一面》(2005年)、邢长印在《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2005年)、周美珍在《<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探究》(2009年)、丁曰宏在《陶渊明归田之志坚决的背后——读<归去来兮辞>有感》(2011年)、肖俊在《快乐与忧愁: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也谈<归去来兮辞>的复杂感情》(2012年)等家观点集前二家观点之长而舍二家之偏颇,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陶赋包含的复杂感情,自有其独到之处。
最早持此遗世超逸观点者为毛庆蕃,他说:"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可能受此启发,当代学人杨智慧在《<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一文认为《归去来兮辞》表现出了作者的隐士情怀。其《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孙亚杰的《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一文同意杨智慧观点。李军梅在《<归去来兮>中的隐士情怀》一文认为《归去来兮辞》反映了作者圣洁、飘逸、浪漫、悠然的隐士情怀。
韩子苍和邱嘉穗认为渊明此文表达归隐不仕之志,韩说:"韩子苍曰:传言渊明以郡遣督邮至,即日解印绶去。而渊明自叙,以程氏妹丧,去奔武昌,余观此士既以违己交病,又愧役于口腹,意不欲仕久矣,及因妹丧即去,盖其友爱如此。世人但以不屈于州县吏为高,故以因督邮而去。此士识时委命,其意固有在矣,岂一督邮能为之去就哉?躬耕乞食,且犹不耻,而耻屈于督邮,必不然矣。"
韩子苍一语点出了渊明归田的根本原因是"违己交病,又愧役于口腹,意不欲仕久矣",而非传言中的耻屈督邮。可谓一语中的。可是没有指出陶渊明不仕的根本原因。
邱嘉穗亦有类似观点:"篇中辨去就出处之分最明。如'心为形役'、'今是昨非',是辞幕府县令而决意归来也。如'晨光熹微'、'景翳将入',是晋将亡而不可复为也。以至'云出岫'、'鸟知还','抚孤松'、'世与我违'、'吾生行休'、'富贵'、'帝乡'等,无非此意,皆丹头种子。
邱嘉穗从赋中辨出陶渊明"去就出处之分",批文入世,虽不免穿凿牵强之嫌,然大体入情入理。
本文由心如荒岛咩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