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环保演讲稿,关于环保的演讲稿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17:41:02

点击 “宣 讲 家 网” 可以订阅!

重视环保演讲稿,关于环保的演讲稿简短(1)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用专门章节加以论述。美丽中国是指中国大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净土净、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宜居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可视为生态文明的外在直观表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基本路径,党中央已经明确,这里我依据个人的认知,对美丽中国建设方略作七点思考。

一、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主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把人与自然关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这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高度理论概括。

通常,我们理解的“自然”是指地球生态生物圈,这是地球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人类产生于地球生态圈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进化发展只是自然演化洪流中的一支小小的涓涓细流。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繁衍依赖于自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或大或小、或强或弱地影响自然。如果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轻者将得不偿失,重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走弯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伤害自然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但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尊重、顺应、适应和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是为了自身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居主体地位;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人类是主动一方。一方面,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能够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满足自身对环境美好、生态安全、健康生活的需求。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可以把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旋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发展决策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权重。我国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为了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等,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也是美丽中国建设之路,更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的贡献。

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高度重合,有的本身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全面地认识问题,才有美丽中国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保证

美丽中国建设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一场革命。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革生态环境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从总体上看,我们不乏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但似乎少了一些自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什么是不乏自觉和缺少自信?就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足够高,相关理念、目标、标准也不输一些发达国家,有的甚至世界领先,但一遇到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又缺少定力,或是否定过去的发展成就,或是无视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脱离中国的特殊发展阶段,过度渲染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的差距,这些都是不自信。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消费结构仍在升级之中,能源资源消耗总量近期还难以降下来。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长期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方能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第二个方面,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高度的外部性。美丽中国是集生态环境产品之大成,其效益跨越区界、省界甚至国界,不同的阶层、群体、个体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着不同的诉求,受到的影响和支付的成本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个阶层、群体和个体,在不同时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受到的影响、支付的成本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建设美丽中国,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建设条件、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同,获得的生态环境收益与支付的建设成本也不总是相互匹配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求在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机制。我认为,这里面核心是调整、协调、重构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相关利益关系,实现建设成本与收益相互匹配,责权利相统一。

四、治理污染居美丽中国建设的优先地位

由于我国几十年持续快速地发展,资源强度消耗,“三废”排放日积月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和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应回避,必须高度重视。治理污染,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亿万群众的民生和健康,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第一大任务,也是第一大难题,刻不容缓。在治污方略上应把握五个要点:

第一,治理污染要优先于气候变化应对。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仍有诸多的未知,因此,把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归纳于人类活动的依据并不是十分充分,尽管这种观点在国内外占据主流地位。大家想一想,同一个地球上的同一个地点,白天和黑夜的温差那么大、一年四季的温差能够达到几十度,这是太阳光照的原因,而对于太阳的变化,我们现在又认识几何?对于太阳变化的周期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我们现在的认识又有多深?

气候变化不等于大气染污,但是大气染污必须从国内着力治理,中国的污染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治理。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制成品净出口为外国承担了部分排放,我国排放与增长脱钩,排放总量迎来拐点还需要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应对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博弈和国际经济竞争问题,各国应该承担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当然,对于“共同但有区别”怎么界定,各国会有各国的解释。我国是实施领跑还是跟跑战略,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战略,例如,在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采取引领和超车战略,可能就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因源施策。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也有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等人为原因。因此,要因源施策、对症下药。其中,自然的原因是顺应、适应、因势利导问题。例如,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大气环流有时发生着决定性影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源于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煤改气对于治理空气污染有效,但要支付很高的成本,对外部天然气供应的不确定性和使用中的安全风险也应该未雨绸缪。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排放污染是减少排放、降低污染成本、缩短发展阶段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设施、装备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没有重化工业的支撑是不可想的。因此,在治理污染问题上,因为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原因,才有转型和改革;因为技术问题,才有技术创新。

第三,防治并重。采取果断措施关停污染成本不可承受的“三高”产业,转移高排放企业到环境容量较大地区,通过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提升资源能源效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和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消费风尚的形成,等等。这些既是对污染存量的治理,也是在源头上对污染的防治。

第四,治理污染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减排是治理污染的中心和主题,而减排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减排增效,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热干岩、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离不开技术进步,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要车好、油好、路好、人好,本质上也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基础在人才队伍建设,在于人才发挥内在的创新创造积极性,而人才发挥内在积极性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生活无后顾之忧,不为日常琐事而分心;二是拥有自由思想空间,不为体制机制和环境所束缚。没有这两点,我们空谈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很多都是空话。

第五,治理染污的目标要积极妥稳。生态环境质量与发展阶段具有对应性和高度相关性。治理污染的目标、标准过高过急,虽然会形成治污的社会压力,但脱离实际的目标实行起来成本非常高,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不利于污染治理的扎实推进,并且也损耗治污的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作者: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牛凤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

重视环保演讲稿,关于环保的演讲稿简短(2)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