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跃生
一、开场谜语
破个迷,你猜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谜底:落花生。
二、精选理由
老舍的引路人。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二、知识要点
1.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2.学会记叙文写作的规律。
三、作家介绍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音昆),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四、原文讲解赏析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开门见山)。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这个母亲太有情趣,太有智慧了——收获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对话的妙处)”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个父亲太棒了。是个哲学家。)”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从植物联系到做人)”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顺顺溜溜地完成了主题的升华——水到渠成)。
赏析
《落花生》是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生活的启示》类的文章。文章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本文虽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种外表好看、只讲体面,但实际没有什么用的人。
教育价值: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五、主题情怀
通过讲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故事,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六、艺术特色
1.借物喻人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2.结构合理
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3.详略得当
孩子们的回答是略写,父亲的话是详细写。
七、相关阅读欣赏
《 空山灵雨》(节选)
落华生
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在睡不着时,将心中似忆似想的事,随感随记;在睡着时,偶得趾离过爱,引领我到回忆之乡,过那游离的日子。更不得不随醒随记。积时累日,成此小册。以其杂沓纷坛,毫无线索,故名《 空山灵雨》。
《你为什么不来》
在密云不飞,疾雨如注的时候,谁不愿在深闺中等他心爱的人前来细谈呢?
《蝉》
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不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脱下来,正滴在蝉翼上。蝉嘶了一声,又从树的露根摔到地上了。
雨珠,你和它开玩笑吗?你看,蚂蚁来了,野鸟也快要看见它了!
《蛇》
在高可触天的桄([guāng] 桄榔,也叫砂糖椰子。)榔树下。我坐在一条石凳上,动也不动一下。穿彩衣的蛇也盘在树根上,动也不动一下。多会儿让我看见它,我就害怕得很,飞也似的离开那里,蛇也和飞剑一样,射入蔓草中了。
我回来,告诉妻子说:“今儿险些不能再见你的面!”
“什么缘故?”
“我在树林里见了一条毒蛇:一看见它,我就速速跑回来,蛇也逃了。……到底是我怕它,还是它怕我?”
妻子说:“若你不走,谁也不怕谁。在你眼中它是毒蛇;在它眼中,你比它更毒呢。”
但我心里想着,要双方互相惧怕,才有和平。若有一方大胆一点,不是它伤了我,便是我伤了它。
《笑》
我从远地冒着雨回来。因为我妻子心爱的一样东西让我找着了,我得带回来给她。
一进门,小丫头为我收下雨具,老妈子也借故出去了。我对妻子说:“相离几天,你闷得慌吗?……呀,香得很,这是从哪里来的?”
“窗棂下不是有一盆素兰吗?”我回头看,几箭兰花在一个汝窑钵上开着。
我说:“这盆兰花多会儿移进来的?这么大雨天,还能开得那么好,真是难得啊!……可是我总不信那些花有如此的香气。”
我们并肩坐在一张紫檀榻上。我还往下问:“良人到底是兰花的香,是你的香?”
“到底是兰花的香,是你的香?让我闻一闻。”她说时,亲了我一下。小丫头看见了,掩着嘴笑,翻身揭开帘子,要往外走。
“玉耀,玉耀回来!”小丫头不敢不回来,但仍然抿着嘴笑。
“你笑什么?”
“我没有笑什么。”
我为她们排解说:“你明知道她笑什么,又何必问她呢,饶了她吧。”
妻子对小丫头说:“不许到外头瞎说。去吧,到园里给我摘些瑞香来。”
小丫头抿着嘴出去了。
《三迁》
花嫂子着了魔了!她只有一个孩子,舍不得叫他入学,她说“阿同的父亲是因为念书念死的。”
阿同整天在街上和他的小伙伴玩:城市中应有的游戏,他们都玩过。他们最喜欢学警察,人犯,老爷,财主,乞丐。阿同常要做人犯,被人用绳子捆起来,带到老爷跟前挨打。
一天,给花嫂子看见了,说“这还得了!孩子要学坏了。我得找地方搬家。”
她带着孩子到村庄里住。孩子整天在阡陌间和他的小伙伴玩:村庄里应有的游戏,他们都玩过。他们最喜欢做牛、马,牧童、肥猪、公鸡。阿同常要做牛,被人牵着骑着鞭着他学耕田。
一天,给花嫂子看见了,就说:“这还了得!孩子要变畜生了。我得找地方搬家。”
她带孩子到深山的洞里住。孩子整天在悬崖断谷间和他的小伙伴玩。他的小伙伴就是小生番、小猕猴、大鹿、长尾三娘、大蛱蝶。他最爱学鹿的跳跃,猕猴的攀缘,蛱蝶的飞舞。
有一天,阿同从悬崖上飞下去了。他的同伴小生番来给花嫂子报信,花嫂子说:“他飞下去么?那么,他就有本领了。”
呀,花嫂子疯了!
《香》
妻子说:“良人,你不是爱闻香么?我曾托人到那鹿港去买上好的沉香线,现在已经寄到了。”她说着,便抽出妆台的抽屉,取了一条沉香线,燃着,插在小宣炉中。
我说:“在香烟绕缭之中,得有清谈。给我说一个生番故事吧,不然就给我谈佛。”
妻子说:“生番故事,太野了。佛更不必说,我也不会说。”
“你就随便说些你所知道的吧,横竖我们都不大懂得;你且说,什么是佛法吧。”
“佛法么?一一色,一一声,一一香,一一味,一一触,一一造做,一一思维,都是佛法;唯有爱闻香的爱不是佛法。”
“你又矛盾了!这是什么因明?”
“不明白么?因为你一爱,便成为你的嗜好,那香在你闻觉中,便不是本然的香了。”
《愿》
南普陀寺里的大石,雨后稍微觉得干净,不过绿苔多长一些。天涯的淡霞好像给我们一个天晴的信。树林里的虹气被阳光分成七色。树上,雄虫求雌的声,凄凉得使人不忍听下去。妻子坐在石上,见我来,就问:“你从哪里来?我等你许久了。”
“我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捡贝壳咧。阿琼捡着一个破贝,虽不完全,里面却像藏着珠子的样子。等他来到,我叫他拿出来给你看一看。”
“在这树荫底下坐着,真舒服呀,我们天天到这里来,多么好呢!”
妻说 :“你哪里能够?……”
“为什么不能?”
“你应当做荫不当受荫。”
“你愿我做这样的荫么?”
“这样的荫算什么? 我愿你做无边宝华盖, 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 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 。愿你为降魔金刚杵,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 愿你为多宝盂兰盆,百味, 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 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 千万手, 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 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我说:“极善,极妙! 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妻子说:“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
我说:“盐的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山响》
群峰彼此谈得呼呼地响。它们的话语,给我猜着了。
这一峰说:“我们的衣服旧了,该换一换啦。”
那一峰说:“且慢吧,你看,我这衣服好容易从灰白色变成青绿色,又从青绿色变成珊瑚色和黄金色——质虽是旧的, 可是形色色还不是旧的 我们多穿一会儿吧。”
正在商量的时候,它们穿身上穿的, 都出声哀求说:“饶了我们,让我们歇歇吧 。我们的形态都变尽了, 再不能为你们争体面了。”
“去吧, 去吧 ,不穿你们也算不得什么。 横竖不久我们又有新的穿。”群峰都出着气这样说。 说完之后 ,那红的、 黄的彩衣就陆续褪下来。
我们都是天衣, 那不可思议的灵 ,不晓得甚时要把我们穿的非常破烂,才把我们收入天橱。 愿他多用一点气力,及时用我们,使我们得以早早休息。
八、课后小结
1.记叙文是写散文最常用的方法,好好把握,写作水平定会突飞猛进。
2.把握写作技巧:结构、略写与详写。
九、作业
1.《落花生》是谁的作品2.以《荞麦花》为题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