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模板,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一等奖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07:57:19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模板,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一等奖(1)


新课堂讲究“收放自如”。“收”的策略表现为教师的介入和控制,“放”的方向则鼓励学生拓展与创新。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好“收”与“放”的度,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张弛有序的理想状态,下面的课例,值得揣摩、借鉴。

课题:《我有一个梦想》(高一语文)


(一) 重申目标


师:每次上课前,我们都会相互问好致意。这是一件小事,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这是我们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但是,假如我告诉你,仅仅因为肤色的缘故你得不到尊重:学校不接纳你,餐厅不为你服务,公共场所不欢迎你,甚至在公共汽车上你也只能坐在后车厢。同学们,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呐喊:我有一个梦想。


文章的学习目标:1. 体会文本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其中蕴含的感情力量。2. 理解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政策,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仁爱的精神。


【解读】收的策略表现为教师的介入和控制,体现在教师课堂中的“控制者”角色中,具体表现为两收两放。第一,方向上的“收”与“放”,课堂学习围绕目标但不搞线性直达,成功的课堂其目标控制既有灵活性又有明确的指向性,既能防止直奔目标的功利主义,又能防止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南辕北辙。要使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强大“磁场”,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很重要,“情感”触动更重要。大家都对这次的导入设计甚感满意,好像拳击比赛双方刚鞠躬完毕就开始出拳了,迅捷、痛快。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模板,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一等奖(2)



(二)展示之朗读、体会


生:本文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请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试用几个词语概括梦想的核心内容。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希望让人生来平等,没有种族歧视,并且社会充满光明和民主,黑人可以重获自由,白人和黑人可以携手共进、共同发展。他梦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博爱、平等、正义和自由。


(朗读环节他们读得非常投入,其中一个男生始终紧握拳头。“高唱这支歌”部分,他们真的唱了起来,表情庄严,歌声激昂。全班被感染,报以热烈掌声)


师(疑惑):这是谱的什么曲子?


生:一个动画片的主题曲。


师(转向大家):听过没有?你们觉得这支曲子在这里合适吗?


生(全体兴奋地):合适。


师:很好,感谢一组精彩的展示,应该给颗星


我发现最后要赏析品味的那个题,二组的同学也是选的这部分内容,咱们正好一块来品味一下,好不好?


【解读】 第二就是逻辑主线上的“收”与“放”,围绕主线而又不唯主线,让主线引领课堂发展,但不能让主线绑架课堂。既要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逻辑主线控制课堂的进展,发挥层次性问题的功能,又要防止出现课堂发展的逻辑倒置现象,允许课堂围绕主线适当振荡,让课堂富有生成与活力。

生:我们来看一下24~26段,这几句话写得非常好,因为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其中有一句话是“刺耳的争吵声”,这句话比喻了现实不能够实现平等民主时的争斗声,非常生动。而且,在信念的支持下,在国家真正民主自由平等后,各族人民之间和谐共处,非常美好。“犹如一曲优美的交响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非常形象,引起共鸣,有很强的感染力。


师:这段话,你能不能为我们读出这种感染力?


(该生朗读)


(老师朗读,学生热烈鼓掌)


【解读】 1. 设计问题的意图教师最清楚,而学生展示往往只知道就题论题,不懂得“以读代讲”“以读促情”,教师需要介入“收”一下。2. 该生的朗读还不够理想,教师激情范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该出手时还得出手,但绝不能抢学生的风头。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模板,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一等奖(3)



(三)展示之语言品读


生:请找出描述黑人生活现状的句子进行品读。


我们找的是第二自然段,首先请我们四组的同学朗读一下这部分文章。


(四组同学朗读)


生:大家看一下,第二句把“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比喻成“枷锁”和“镣铐”,这让我们联想到黑人的残酷境遇。“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把黑人的贫困比喻成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这就让我们想象到一边是一无所有,一边是应有尽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不公,映射出黑人的孤立无援。从“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并且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流亡者”,这两句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黑人境遇的悲惨、生活的贫困,精神备受歧视,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


师:我想问一下“多侧面多角度”都是哪些侧面和角度呢?我注意到品读的时候先由一位同学领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接着齐读最后几句,为什么要这样读?第一个句子和后面的几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读】 当展示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教师一要时刻考虑其余学生的“接收”状态,这个“大多数”才是我们课堂的第一主角;二要提防展示者是否照搬了教参答案。当然不是说学生完全不能看参考书,毕竟学生主动学习也是我们的成功。只是,教参上的知识信息是否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出于这两点考虑,我适时追问、引导。


……


生:大家对这一段还有什么疑问吗?

(全班静默)


师:我看到有个词,希望同学们帮我描绘一下这个画面,就是:“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蜷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脑海里想象到了什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解读】 演讲词的展示对学生确实挺有难度,题目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对于同学们并没有“情感”的触动,所以我又介入,想办法把文本中生冷排列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直观景象,把文本中的字眼“移植”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去,帮助学生在有温度、有气味、有色彩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感受、感悟。以后应该直接把类似问题设计到导学案上。


生: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压迫,又不敢反抗,这个词让我想到了一个孩子受到了欺负,不敢说,躲在角落里,自己抚摸伤痛。


师:很畏惧,因为卑微而畏惧。不光是外在受到迫害,心灵也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处,作者用“欢乐的黎明”,一般都是用“静悄悄”来形容黎明。这几个字在你脑海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要用“欢乐”来修饰“黎明”?大家商量商量。


【解读】 这个问题也是我临时生成的。现代课堂的开放性之一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非完全预设性,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即时学情,调整学习内容。所谓“放”,就是适当补充和增加;所谓“收”,就是对预设内容的压缩和对离题现象的调整。


……


(四)展示之观点辩论

生:我们组的观点是支持非暴力。先问大家几个问题:马丁·路德·金失败了吗?他用生命争取的主张失败了吗?是软弱的吗?是无效的吗?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学习他的这篇演讲,足以证明一个事实,他是成功的!他的演说是成功的!他的主张是成功的!


我想起了一句话,“只*身体不*灵魂的,我们不需要怕他们,而能够把身体和灵魂一起埋在地下的,才是我们需要怕的”,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解读】 现代课堂,讲究张驰有度、收放自如,收不致死,放不散乱。通过以上环节已经达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第二个“大放”阶段开始了。


……


【解读】 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位女同学眼睛里闪现泪花了。这个环节要注意状态上的“收”与“放”, 当群体表现出了倦怠,教师要及时引导、释放活力,让课堂焕发生机。课堂不活,没有动力,无法体现生命的狂欢,师生都无法感受学习的快乐,但如果“活”过头了,“活”就变成了乱,同样需要防止。当学生的对抗质疑已经由“脑”入“心”,课堂呈现非理性状态,教师要立即强制介入,收住即将脱缰的野马。


师:她已经沉浸到故事里边去了,对黑人的遭遇非常同情……


生:以暴制暴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如果说暴力手段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和平,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仇恨会一次一次地增加。


【解读】发言的这位同学在班里有足够的影响力,冷静而深刻的辨析让那女生平静了不少。我松了口气。

……


师:好,我们的争论到此结束,先请回。我说两句,同学们是不是认可任何精神上的反抗要高于物质上的或是肉体上的反抗这一观点?从你们的争论,我想起了水,我们拿起石头打向水面的时候,水还击了吗?没有,它从来不还击,而是敞开心扉迎接这个强敌,这就是水的智慧,用包容来化解仇恨。这是不是更文明?更能够维护人的尊严?更能够体现社会的文明?(同学们陷入沉思)


【解读】 有人听课后曾问:“就这样给时间让他们争论,教师不给出确切结论吗?”是的,对于需要生活的累积、成长的经历才能更好地回答的问题,我认为争论比结论更重要,这也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模板,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一等奖(4)


(五)当堂检测


……


(六)课堂小结


……


【解读】 “收”表现为课堂的组织性,“收”的方法是教师的介入,若说前几个环节上的“收”是在知识的河流上制造“弯道”、“漩涡”和“水坝”,减缓流速,让课堂由奔流转为舒缓,那么,最后的“检测”“小结”可谓是使课堂入“静”,让学生由知到识、由浅入深,满足课堂深刻性的需求。


(作者系山东省兖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李鑫、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 李平)



郭瑞编后:

目标聚焦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解决实际问题,开放是课堂“收”

与“放”的调控问题。这里,我主要谈一谈对目标聚焦的几点看法。


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到学校听课,我走进教室第一件事是先看黑板,一是看是否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有一块使用版面,二是看黑板上有没有出示学习目标。前者的普及率不是问题,学校意识到黑板的展示作用,哪怕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也能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这个平台,差距只不过在于黑板的质量而已。后者相对于前者,明显做得不够好,黑板很“干净”,不见学习目标,有的课堂甚至连这节课的题目都没有。在评课的时候,不出示学习目标是一个硬伤,因为,目标不清晰,课堂无效率。


解读课标,形成目标。学习目标在课堂中的作用是解决“学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它不能仅仅印在导学案上,而应当在一节课之初就出示给学生,并在整节课中时时引领着学生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有效。什么是有效的目标呢?一句话说完的,不叫好目标,好目标应该清晰、指向性强。教师需要将课标解读、细化,与学情相结合,从而形成科学、具体的“本土化”目标引导。


谁来出示目标。一般的课堂上,学习目标的制订者是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的课堂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同时,把“学习目标”改为“我的目标”,这样的改变,显然更突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开始培养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框架,把重要部分空出来,待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分析课标之后,由学生填空完成。逐渐地,教师便可以完全让学生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不要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据我所知,已经有学校在做,并且做得很成功。一切自以为是的“不可能”,都是前行的绊脚石。


这篇文章对你有用,请点个“赞”,欢迎转发分享。


关注【语文名师堂】,不错过任何一篇好文。

整理编辑:语文名师堂。文章来源:网络综合。图片来源:网络。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转载仅供研学交流,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