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09:27:29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父亲王序,因为王朴,被赠左谏议大夫。王朴幼时颖悟,好学擅文。

王朴少时有一次,父亲王序正在考问王朴的功课,正好客人来访,只好出了一道策问的题目,命王朴三天后交卷。客人坐了一会儿就走了。王序送客人回来,看见王朴正在园中弹琴,便命他跪下,问他:“为什么不做文章?”王朴回答:“已经做好。”王序不信,王朴便背给他听。接着王朴琅琅有声,将一篇三千多字的策问背了出来。王序听后心中惊讶。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1)

网络图片

入仕历两朝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擢进士第,拜校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住在杨邠处。

后来王朴见政局日乱,朝堂上内斗不已,而隐帝刘承祐年少,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与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因而预感内乱即将发生,遂离开朝廷,东归故乡。路过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被郭威挽住,就留在那里。后来李业等人教唆隐帝诛*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害,三家老幼连同门吏仆役,无一幸免。王朴因早归,没有罹祸。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登基建国号周,史称后周,王朴随同来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二月,郭威命天雄牙内都指挥使、皇子柴荣代他坐镇澶州。澶州郭威的龙兴之地,郭威特别重视澶州,不仅让皇子坐镇,而且还特地选了自己信得过的朝臣,作为柴荣的僚佐,校书郎王任为掌*。在澶州,王朴负责管理节度府中一应往来的文书,随时参谋府中的大事小情。史称柴荣在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这与王朴不无关系。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三月,柴荣拜开封尹,晋封晋王,王朴随同前往,被拜为右拾遗,后又升为开封府推官。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年底,郭威病重,王朴见柴荣只是在宫外忙于事务,并不关心帝位的交接,便主动向柴荣建议:“殿下是国家未来的天子,现在皇帝陛下病重如此,殿下为人之子,理当入侍,料理医药,侍候今上,以备他人乘隙而入,另生不测!”经王朴提醒,柴荣当天入宫侍候,决事宫内,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在郭威柩前即皇帝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因为辅佐柴荣有功,柴荣即位之后,迁升王朴为比部郎中。

柴荣锐意进取,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决意征伐不臣,命群臣献计献策。当时,众臣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王朴作为一直跟随柴荣的亲信之臣,十分清楚柴荣的内心活动,故他所献的《平边策》不仅有新意卓见,且正与柴荣的想法相合。柴荣从此更加重视王朴。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夏,王朴被迁升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这是个柴荣登前曾担任过的职位,不仅职任重大,而且更是柴荣对王朴的信任与褒奖。同年秋,又迁升王朴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依前权知开封府事。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2)

网络图片

名成《平边策》

王朴进呈的《平边策》的战略价值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而在具体的战术指引、可操作性方面优于《隆中对》,无论后周世宗、还是大宋的宋太祖、宋太宗执政时,都得到坚定的执行,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王朴以《平边策》而闻名天下,留传史书。

《平边策》先总结唐代末年失吴、蜀;五代晋、汉丢幽、并是因为“君暗臣邪,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汲取历史教训。“必先进贤退不肖, 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天意,即是人心所向,“民心既归,天意必从。”

王朴接着指出:有了经济、军事实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但夺取胜利还要讲究战略战术。他认为:在战略上,“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具体的步骤是:南唐江北诸州,东至大海,南至长江,与后周接境,又无险要之处可守,可以*扰他们的地点非常之多,这一地区是最容易攻占,所以应该首先夺取。得了江北,则南唐已失半壁江山。而后周则可以利用江北的民力、财力,转而攻夺江南。然后,岭南的南汉失去了南唐的屏障,直接暴露在后周的面前;巴蜀的孟氏则被后周从北、东两面包围,南汉、巴蜀都可以传檄而定。

平定南方后,后周接着可以跨出它的第三步:挥师北上,幽州可望风而定。至此留下的只有占据河东之地的北汉,他们与后周为世仇,为“必死之寇”,不能以恩信诱降,只能以强兵制服它。这是后周的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

具体的战术,利用与南唐接境千里的特点,发挥后周骑兵的优势,以少数骑兵,不停地*扰南唐。*扰的方向选择在他们没有防备或防备不严的地段。后周虽然仅出动少数兵力,而南唐的大批部队师已老,兵已疲,所谓不战而胜。如果南唐识破后周的用心而不理睬后周的*扰,那么后周也可以弄假成真,发动突然进攻,夺取他们的县城州府。数年之间,南唐的江北一定会归入后周的版图。

这就是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战术思想。无论是战略上的先易后难,先近后远,还是战术上在运动中疲劳对方,避强击弱,避实就虚,都是正确的方略。

世宗柴荣以《平边策》为国计,先后三次讨伐南唐,势如破竹,*得南唐国主最终上表柴荣,以长江为界,尽献江北各州。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遂为柴荣所有。世宗取得的胜利,是按照王朴《平边策》的步骤一步一步取得的。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3)

网络图片

刚直治世臣

王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柴荣信赖。但他处事太刚,锋芒毕露,于“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

显德时,赵匡胤已掌管禁军,一天有一殿直(内待官)骑马误撞了赵匡胤的护卫。赵匡胤大怒,径直到枢密院告状,当时王朴与魏仁浦都是枢密使,魏仁浦马上安排人去查实。这时王朴对赵匡胤道:“太尉名望虽高,但还不是使相。殿直也是朝内重官,与太尉一同待侯皇上,而且您还有实职,不应该如此。”王朴确实会说话,恩威并用,当时赵匡胤还不是太尉。如同现在我们见面将科长喊成局长、处长尊作厅长一般,自古以来皆如此。赵匡胤听后惭愧作揖,喏喏而出。

扩建开封时,王朴不仅制定规划,还坚决执行规划。王朴一次视察,发现工程进展迟缓,于是命人鞭打负责的乡校,其中有人喧哗,自称侯补乡虞侯,不应该受此羞辱。王朴听到后,当即命人将其抓捕,在路边打死。事后,柴荣听说,笑着对近臣说道:“这个笨蛋,敢在王朴面前夸耀自己乡虞侯的爵位,真是活该。”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4)

网络图片

扩建开封城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夏,柴荣决定扩大开封的范围,修筑京都新城。王朴正是应该负责这次重大工程的官员。为不影响京城四周的农事和百姓生活,柴荣同意王朴的建议与请求,预先发布“安民告示”:“诏以京城四面, 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初春,王朴按原定计划,征发开封府和曹(今山东省荷泽市)、滑(今河南省滑县)、郑(今河南省郑州市)三州之民十万余人扩建开封建。

当时正在讨伐南唐,财力与人力都十分紧张。王朴经过考虑和计算以后,采用了一个十分科学的办法:先让民工在罗城范围内把计划中的街道挖成“街道河”,把挖出来的土堆放在计划中的空地上以及不必挖成河道的小街小巷的地面上。然后借助原有黄河、汴水的便利与“街道河”接通,将建筑材料运到指定地点。再把挖出来的废土回填到已无用处的“街道河”中去,成为新城的街道。回填时,还预先安排了地下水道及其连接。仅此一项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也使建筑的运输工作井然有序。

周代开封的每座宫殿、房屋,每条街道以及其他的城市设施,都可看出王朴精于设计的建筑美学。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王朴传》 说:“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由此可见,王朴在建设开封新城中作出的成绩和贡献。

王朴匠心独运营造开封,开发运河改善漕运,后来宋朝壮丽雄伟的构想多出自其手笔。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有声,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拼音(5)

网络图片

英雄泪满襟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春,黄河发生水患,柴荣再命王朴前往河阴(今河南省郑州市)视察。王朴回来路经故相李谷的住宅,李谷时正卧病在家。作为故友与同僚,王朴前往探视,也许是极度的劳累,也许是过分的激动,王朴当场发病,滑倒在座下。从人赶紧用卧榻抬王朴回家,进门不久,即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四岁。

柴荣闻讯,不顾群臣的劝阻,亲临祭堂吊祭,几次三番哭昏过去。这在历代的君臣关系中,实不多见。柴荣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损失了一个出谋划策的知己,后周的统一大业失去了不可缺少的重臣。柴荣当场把王朴的儿女们一一唤到面前,特加慰勉,录用王朴的儿子为官。还把王朴的画像放在禁中的功臣阁中,以表彰王朴为后周所做的贡献。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风吹开半边的门,赵匡胤正好看到殿内王朴的画像,赵匡胤站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左右侍从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对他的礼遇为何如此之重?”赵匡胤以手指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朕不能穿上这件黄袍。” 从赵匡胤无意流露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王朴对后周的贡献以及赵匡胤对他的敬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