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蜀相
【题意简释】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次拜访才见他,为刘备谋划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抗拒曹操的战略,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平定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使之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曹丕代汉称帝后,刘备也在成都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凭丞相职位封武乡侯。诸葛亮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国互相攻战,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西南)军中,年五十四,谥为忠武侯。
【背景简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诗人喘息甫定,便于翌(yì)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此时,草堂尚未建成),探访了位于城西北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内容简介】《蜀相》这首七律,歌颂了诸葛亮的卓越才智和崇高品德,痛惜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悲壮结局,借此抒发了自己请缨无路的深沉感慨。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1),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3),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身先死(7),长使英雄泪满襟(8)。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什么地方寻找?(它)在锦城官外一片郁郁苍苍的柏树之中。
石阶前的芳草一片碧绿,但只是自成春色;密叶间的黄鹂声婉转动听,也不过空作好音。
当年先主刘备三次拜访您,尔后又多次向您咨询统一天下的大计;您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建立帝国,又匡扶后主挽救艰危,继承帝业,两朝老臣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
可惜您出师征战未获胜利,自己先病死军中;永久地使古今英雄感慨痛惜,泪满衣襟。
【注释及有关提示】(1)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开篇不称“蜀相”,而改用“丞相”,含义微妙,一方面是把先贤当成当朝的丞相,亲切之感、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把局外叙述变为与先贤的“当面”对话,从而为下文情感的喷发设置好了畅通无阻的渠道。(2)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上下两句不仅是就丞相祠堂所在地而简单的问和答的关系,而且提问中含有以“寻”显情的巧妙寄托,回答中含有以景衬人的深刻寓意。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难仍殷,杜甫刚搬入成都不久,就急于拜谒坐落在城南的武侯祠,而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祭祀他的庙宇是很容易找到的。而诗人特意用了一个“寻”字,巧妙地寄托了诗人对武侯祠向往之久、对诸葛亮钦慕之高的寓意。写武侯祠前的柏树有两点寓意:一,传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的,因此诗人提到祠前柏树,有睹物思人、吊古伤今的意思;二、以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的特点,象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世长存。(3)映阶碧草自春色:副词“自”后省略动词“呈”。自,自然。(4)隔叶黄鹂空好音:副词“空”后省略动词“有”。空,白白地。
【阅读笔记·“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对谁而言】
对颔联的解说有多种。有人说颔联写走了,是败笔。到底是“败笔”还是“妙笔”,论起来太费笔墨,我们只知“败笔”之说是明显站不住脚的就可以了。第二个问题,颔联描写的景色是荒凉,还是美好?为了单纯明确景色的性质,不妨把上、下句中分别表示主观态度的两个字(词)“自”和“空”取出来,使联句成为“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这样,答案就明白了,此时该不会再说加上“自”和“空”后,美好的景色就变成荒凉的了吧!第三个问题,“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是对谁而言的?有人说,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我们不懂得这两句诗与祠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只知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写对客观景物的主观感受来寄托别的意思。寄托什么意思呢?人们之所以欣赏、赞誉春色,就是因为它那明丽绚烂的景象、蓬勃向上的生机,能带给人巨大的欣喜,带给人全新的希望,使人或青春焕发、或精神振奋。面对具有如此魔力的春色,我们的诗人杜甫竟无动于衷,感到它自呈其美,与己无关。这是为什么呢?婉转的鸟鸣声,本来是悦耳的,能促使低沉的心情趋于好转,而我们的诗人杜甫竟感到它空作好音,没有意义。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杜甫刚到成都,席不暇暖,急不可耐地寻访武侯祠,心思全在缅怀先贤上了,情感空间全被功业未遂的痛惜心情充塞着,自然地就对那碧草之春色、黄鹂之好音视若无见、听若无闻了。既如此,为何还要提到它们呢?这正是诗人匠心之所在,正如王安石所说,三、四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杜甫所“托”之“意”,就是以“春色”而“自”、“好音”为“空”来反衬自己对诸葛亮深挚的怀念之情。
(5)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顾,拜访,探望。为了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并使诗句结构对仗,巧妙地选用了“三顾”,借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进而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6)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开,开创。济(jì),帮助。(7)出师:出兵。捷:胜利,成功。身先死:指诸葛亮军与司马懿军在渭南相持百余日,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身,自身,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对诸葛亮悲剧性结局的叙写中,寓含着满满的痛惜之情,引起人们强烈共鸣。(8)长:长久。“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承接上句,无比深刻、无比形象地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先贤赍志而殁的极其痛惜的心情。一个“长”字,从时间上写出了诸葛亮之死令人痛惜的恒久性;一个“满”字,从程度上画出了诸葛亮之死令人痛惜的冲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赍志而没的英雄的共同的心理,千载以来,强烈地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南宋初年,爱国将领宗泽病危时,无一语提及家事,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又大呼三声“渡河”而薨(hōng,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死)。
【四联大意】
首联:巧妙点出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及其环境特点,也为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埋下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照应。
颔联:借写对祠堂庭内本来极可娱目悦耳的景象之主观感觉,反衬对诸葛亮深深的怀念心情。
颈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和耿耿忠心。
尾联:以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表达包括诗人在内的后世千载英雄对诸葛亮的深切痛惜和感慨。
【艺术特色简介】
(一)题目与诗歌正文的巧妙关系。题目是“蜀相”,而不是“诸葛祠”或“武侯祠”,以此可知杜甫此诗的主旨是在写诸葛亮此人,而不是在写诸葛亮之祠。写祠是由寻访古迹引起的,寻访古迹是受缅怀先贤支配的,换言之:借睹物(祠)而思人(亮),所以写祠是由物到人的天然媒介和巧妙过渡。再进一步说,整首诗不是闲极而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难酬,借凭吊古贤,抒发伤时感世之情。
(二)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三)语言高度概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高度概括: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谋略、伟绩和忠心。清人邵子湘曾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后四句)括尽,是如椽之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其呼出了壮志难酬之人的共同心声,千百年来持久的地震撼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如唐代的政治家王叔文革新之举遭到挫败时,曾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时,就是“诵此二语”“三呼渡河”而卒的。
4、江村
【题意简释】江村:指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安身的村落。
【背景简介】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数间草堂,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这大概是建成草堂后所写的最早诗篇之一。
【内容简介】此首七律通过描写江村优美的环境和诗人舒适的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得的心情。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1),长夏江村事事幽。(2)。
自去自来堂上燕(3),相亲相近水中鸥。(4)。
老妻画纸为棋局(5),稚子敲针作钓钩。(6)。
多病所需唯药物(7),微躯此外更何求?(8)。
【译文】
清澈的锦江一处弯曲的河段绕着村庄流过;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静安闲。
堂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出飞进;水中的沙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在纸上画,是在画围棋棋盘;幼子敲打缝衣针,是在制作钓鱼钩。
我身体多病,所需要的只有药物;除此之外,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注释及有关提示】(1)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一段称浣花溪。 一曲:河流弯曲的地方。《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那汾河拐弯处。”)抱:围绕,环绕。首联上句,描写自然环境,一个“抱”字生动地描绘出溪水围绕江村流淌的优美情态,也流溢出诗人生活于此江村的惬意。(2)长夏:农历六月为长夏,也泛指夏季。幽:幽静。首联下句抒发情感,“事事幽”三字,自然地吐露出对江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感觉。(3)自去自来堂上燕:主谓倒装,即“堂上燕自去自来”。(4)相亲相近水中鸥:即“水中鸥相亲相近”。颔联,既是就地取材,又是精心选材:燕子,不仅与主人同居一室,而且在堂上飞来飞去,诗人以其自由地飞,衬托出主人居所的“幽”;沙鸥,在村边的水中相亲相近,诗人以其没有受到任何惊扰地在水中嬉戏,衬托出居所周边的“幽”。(5)画纸,即“画于纸”。棋局:古时多指围棋棋盘。(6)稚子:幼儿。针:缝衣的用具。颈联,把镜头从村边的水中移回到家内,把描写对象由动物伙伴转换成家中亲人,一个是年长的妻子,一个是年幼的儿子,她们各自在神情专注地作适合他们年龄、身份的娱乐之事。(7)“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禄米:古代官吏俸给,皆以米计,因称禄米;此句中指朋友从自己的俸禄中分出资助杜甫的钱米。
【阅读笔记·(1)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是“但有故人供禄米”。两种版本所选,主旨上不是截然相反,艺术上除平仄外也无高下之别;两句中任何一句,都与下句衔接自然,也都能与整首诗融为有机的一体。只是选材各有侧重,表达各有千秋。
“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侧重服药治病。这句并没有排除维持生计所必需的米粮,而是直接点出了困扰诗人最重的问题——缺药物。靠朋友资助买到药,治好病,能够健康的生活,也就别无他求了。所以从突出重点看,这句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侧重吃米果腹,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且不只是维持诗人一人的生活,而是要全家人都填饱肚子。这样的愿望,才更符合一家之主此外无所求的心境。所以,从全家的大局看,这句好。
(8)微躯:微贱的身躯,自谦之词。更(gèng):另,另外。何求:动宾倒装,即“求何”。
【阅读笔记·(2)“更何求”是“无所求”,还是“有所求”?】
“微躯此外更何求”一句所寓含的情感,非常复杂,不能以“有所求”或“无所求”而简单论之。从杜甫生活现状来看,应该是心满意足无所求。此前,最小的儿子活活饿死;家毁兵燹(xiǎn),兄弟离散;被困长安,夫妻分离;忠心事君,反遭贬官;弃官西游,历经颠沛;终得草堂,重获天伦。难道此时杜甫的“此外更何求”不是一种悠然自得、喜于现状的心情吗?由此见出,就个人利益而言,“更何求”真乃无所求。
然而,作为一个当代就负盛名的大诗人,却要依赖朋友资助才能维持生计,这平静的水面之下,难道没有酸楚凄凉的漩涡涌动吗?再者,杜甫不是一个庸人:当年是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热血青年,是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有志之士;晚年虽是漂泊零落得如“天地一沙鸥”,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初心未减丝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之士,怎能因自己暂得安宁之所、暂无饥饿之虞而心静情悠呢?这种表面无风无雨的闲淡,遮掩不住内心有志不得申的疾风猛雨。由此见出,就苍生利益而言,“更何求”还是有所求的。
【四联大意】
首联:描写江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总写“事事幽”的心理感觉。
颔联:分写幽静感觉之一——堂上的燕子、水中的沙鸥各自按照它们的本性自由地生活着。
颈联:分写幽静感觉之二——老妻在专注地画棋盘、幼子在认真地做钓钩。
尾联:表现诗人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也寓含着对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和酸楚之情。
【艺术特色简介】
(一)借景抒怀,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二)结构独特。本诗突破了律诗四联间“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首联以“事事幽”总起,颔联、颈联分别从景物之幽和人事之幽两个方面,承接首联。尾联以“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总括全篇主题。四联的总体结构上呈“总——分——总”的关系。
作者简介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