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谥号来历,陶渊明谥号靖节征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17:04:50

陶渊明如此著名的诗人,但后人对他的名、字都还不能完全说清楚。比如,一个简单的疑问就是,既然说他叫“陶潜”,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多的是称他为“陶渊明”?

最早是南朝齐梁之际沈约所著《宋书》记载:“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其时离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不远,但沈约已经无法确定了,记载了两种说法,分为主说和副说。

稍晚的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订的《陶渊明集》中的《陶渊明传》写道:“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也是两种说法,不同的是,此处主说和副说反过来了。

虽然这两则史料有所冲突,都没有完全的定论,但因为它们并没有越出“陶潜”“渊明”“元亮”三个概念范围之外,因此一直是研究陶渊明名字最核心的史料。

陶渊明谥号来历,陶渊明谥号靖节征士(1)

随着陶渊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关于这两则史料的语焉不详就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在宋代和近代,分别出现了研究其名字的热潮。

按照一般论证的逻辑,应该先将前人的考证介绍一遍,然后笔者再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但是,如果这样介绍,就会造成笔者的这篇文章一直在陶渊明的名和字,即“陶潜”“陶渊明”“元亮”三个枯燥的名词绕来绕去,读者很容易就乱了,无法捋清论证的脉络。

因此,笔者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先介绍笔者的观点和论证,让读者做到心中有个准谱。有了这个准谱,再介绍前人的研究,就不会乱了。至于会不会造成让大家先入为主,那就看笔者的论证是否具有明确的说服力了。

笔者的观点是:

陶潜,名潜,字渊明。后来为了避讳当时东晋皇帝的名讳,改字元亮。但因为他以字“渊明”而闻名,身在乱世,避讳执行得并不严格,故仍以“陶渊明”名于世。“陶潜”之名并非他在刘宋取代东晋后所改的名,也不存在说他以此表明他不与新朝合作。

笔者推论的原则有三: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的名多为单名;

二,古人的名与字一定是相关的,但不能太相近,因为会显得重复;

三,避讳改名字的原则一般是相近原则,音相近,或义相近。

因此,他的姓名一定是“陶潜”,“渊明”与“潜”相关,故为字,此二者是固定对应的。而“元亮”与“渊明”相近,“元”与“渊”音相近,“亮”与“明”义相近,故“元亮”是为避讳而由“渊明”改来的。

当然,笔者的论证并不是如此简单就结束了,以下详细道来。

先说第一点,在隋唐以前,古人的名多为单名。

比如,张飞,关羽,曹操,刘备,赵云。又比如陶渊明的高祖陶丹,曾祖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是单名。陶侃有十七子,其名有:洪、瞻、姜、琦、旗、斌、称、范、岱等。陶渊明有五子,其名分别为:俨、俟、份、佚、佟。故陶渊明的名一定是单字,即“潜”。

为何早期古人的名多为单名,因为“名”作为一个正式的东西,应该要简约,只有简约了才能抽象,只有抽象了才能玄乎而典雅。而字一般是两个字,字是给平辈叫的,只有一个字称呼起来会显得太短促。后来,大概因为单名容易重复,从唐朝开始,双名就越来越多了,比如王安石,柳宗元,白居易,李清照。

第二点,古人的名与字一定是相关的。

东汉的《白虎通·姓名》云:“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其中的例子是说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赐”和“贡”是相对的,也就是相关的。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鲤”和“鱼”是相近的,故也是相关的。

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亦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是说字与名的体用关系,字有表达取名之意,对名的含义作阐述,彰显德行的功用,所以字又称“表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相近。孙权,字仲谋,“权”与“谋”相关,诸葛亮,孔明,“亮”与“明”相近。

陶潜的“潜”和“渊明”,很明显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鹤鸣于九,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的“鱼潜在渊”。东汉的经学家郑玄注解:“此言鱼之性,鱼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鱼“潜”在“渊”中,潜则“暗”,与“明”相对。

这很符合他父亲的思想和志趣,陶渊明说他父亲的性格“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意思是在官场中淡泊低调,比较超脱,喜怒不形于色。陶敏为儿子取名为陶潜,也就是说从陶渊明一出生开始,他的父亲就希望他与这个乱世保持安全的距离。

所以,“潜”和“渊明”一定是他固定的名与字的对应,而不是名与名的关系,前与后的关系。

第三点,“元亮”是因为避讳东晋皇帝的名讳由“渊明”改来的。

东晋当时的皇帝晋孝武帝叫司马曜,字昌明,和陶渊明共一个“明”字。司马曜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正好是陶渊明8岁到32岁的时候,因此“渊明”二字是强制性要改的。“渊”改为“元”,字音没有变,“明”改为“亮”,字义没有变。但是因为是乱世,皇权下降,需要笼络士人,故避讳执行不严格,私下里他的亲友仍称他原来的字“渊明”。

沈约的《宋书》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记载了相同的两说,“陶潜,字渊明”,或“渊明,字元亮”。而后一种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人的名与字相关,但不能过于相近,不然就重复,没有区别的意义。两则史料不管有个异说,相同的是都说“元亮”是字,所以,“渊明”和“元亮”一定是同一属性,是字而不是名,并且是前后关系,即“元亮”是由“渊明”改来的。

笔者的论证就是这些,如果读者信服,可以作为心中的一个“准谱”,以此“准谱”,再来看史料和前任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陶渊明谥号来历,陶渊明谥号靖节征士(2)

先回看前面两则史料。

沈约的《宋书》:“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此一记载离陶渊明的年代最近,同时也最接近事实。其中存有二说,是因为它反应了一个事实,陶渊明曾为了避讳而改过名字。其将“渊明”由字误认为是名,是因为,陶渊明“以字行”。

什么叫“以字行”?就是以“字”闻名于世,而不是以“名”。比如项羽,“羽”其实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籍”,叫项籍。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伍子胥,名员。

屈原,名平。

秦叔宝,名琼。

尉迟敬德,名恭。

刘伯温,名基。

唐伯虎,名寅。

纪晓岚,名昀。

正因为陶渊明以字“渊明”闻名,故沈约将它误认为是他的名。

为什么陶渊明会“以字行”,因为他隐士,一开始并不出名,尊敬他的都是身边的熟人,熟人当然称他的字“渊明”,时间久了,便“以字行”。

萧统的《陶渊明传》写道:“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这条记载和前者的唯一区别是,主说和副说对调了过来而已,并同样因陶渊明“以字行”而误认“渊明”为名,应该是受了沈约的影响。

考验笔者考证的“准谱”的还有一点,就是陶渊明曾在诗文中自称过“渊明”和“潜”的问题。

首先,古人的名是给长辈或官长称的,字是给平辈称的,平辈和晚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古人自称时一般称名,比如诸葛亮,则常自称“亮”,别人称其字“孔明”。

而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写道:“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

“孟府君”即东晋名士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

其《祭程氏妹文》又写道:“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程氏妹”即陶渊明嫁给武昌程家的妹妹。

陶渊明本应自称“潜”,此处却自称“渊明”,岂非说明“渊明”是他的名?

还有,426年,即刘裕在420年建宋代晋的六年后,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望饿得躺在床上的陶渊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这是其诗文中可见的唯一一处自称“潜”而不是“渊明”,时间还是在东晋灭亡以后,这是不是说明他因刘裕建宋代晋而改名,以表示对新朝不合作呢?

其实,他自称“潜”不是因为时间原因,而是因为他和檀道济并不熟络,所以是正常的称法,即自称名,这不能说明其名“潜”是入宋后改的。而他对外祖父郭嘉和程氏妹不自称名,因为对熟人之间,自称可以不称名,而可以称字。这并非笔者自圆其说,有例为证。

白居易在写给他最好的朋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写道:“徽之!徽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白居易,字乐天。按说他应自称“居易”,而不是“乐天”,但是关系好,自称“名”就生份了。同样,熟人之间也不一定称对方的字,也可以直呼其名,这并非不尊重,反而是亲昵的表现。

陶之“潜”,字“渊明”,是他父亲陶敏给他取的,他的归隐是有父命为基础的。当然,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固常在”,但他终究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的名与字,常在他的诗文中如潜意识般来暗示他。

他彻底归隐是在405年,刘裕代晋是在420年。

401年,其《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云: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时他已经初步尝试归隐,以“善自名”,也就是让自己的“潜”名副其实,说明他在入宋前就名“潜”。

404年,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417年,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这些都是以自己的名字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陶渊明谥号来历,陶渊明谥号靖节征士(3)

到了唐朝,陶渊明的名字更怪异了。

唐朝官方修的《晋书》记载:“陶潜,字元亮。”完全不提“渊明”二字了。

唐朝李延寿所著的《南史》记载:“陶潜字深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不仅将“元亮”误作其名,“渊明”竟然变成了“深明”,很离谱。

还有称之为“陶泉明”的。

原因是,要避李渊的名讳“渊”。

到了宋朝,对其名字的考证出现了热潮。

北宋叶梦得认为:“陶初名潜,字渊明,后更名渊明,字元亮。”他继承了沈约的记载,但把沈约的两说理解为前后关系。他认为,“先生更名,自别于晋宋之间,得其微意矣”。也就是说,叶梦得首倡陶渊明入宋后改名之说。

南宋吴仁杰赞同叶梦得的入宋改名之说,但他在《陶靖节先生年谱》写道:“先生在晋名渊明,字元亮,在宋则更名潜,而仍其旧字。”这就是此说的最早出处。而且其说一出,遂成为权威,后人多宗之。

陶渊明谥号来历,陶渊明谥号靖节征士(4)

到了民国,对陶渊明名字的研究又热闹了起来。

梁启超认为:“然古者君子已孤不更名,谓先生晚年改名,殆不近理。”他根据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有小名,故而认为“渊明其名,而潜其小名欤?”意思是,他认为古代君子年老了不会改名,“渊明”是正式的名字,“潜”可能是他的小名。

对此,朱自清进行了驳斥,他仍然赞成吴仁杰的观点,即陶渊明入宋后改名“潜”。

而同时期的罗翙云反驳朱自清,赞成梁启超的“君子已孤不更名”,但他认为“陶潜”是大名,“渊明”是小名。

梁启超的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陶渊明见到檀道济要自称小名“潜”?而罗翙云的观点则无法解释,颜延之在陶渊明死后为他作的《陶征士诔》:“有晋征士陶渊明。”诔文即祭文,如此正式文章中,颜延之为何要称其小名“渊明”?

后世不明古人名与字之学问,竟离“准谱”越来越远了,亦可叹矣!

陶渊明死后谥号“靖节先生”,其节所在,乃是“贫贱不能移”,而不是刘宋政权的“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作为一个超脱的隐士,又怎会屑于如此“人境”之“车马喧”呢?就在刘裕代晋的同一年,陶渊明写了那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说得很明确,我哪个朝代的人都不是,要真的算的话,便只属于那个远古淳朴的时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