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月日相同的那天,大多是节日,如一月一日为元旦,或云春节。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六月六日称天贶节或晒书节。七七乞巧。九九重阳。这些节日,多数有较固定的名称,节日活动从古至今亦大体相近。但二月二日作为古代的一个节日,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它有多种名称,节日活动内容,各地、各时代更有种种差异。
一 挑菜节或踏青节
现在的中国人,虽不以二月二日为挑菜节、踏青节,但这个节日,在唐宋时代,曾受到人们的相当重视。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新。”古人常于是日,去郊外踏青挑菜。《秦中岁时记》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唐时,不仅长安一带,四川成都等地亦有此风。《全蜀艺文志》载:“成都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二日所挑之菜,一般是荠菜、马兰头等,也有家常菜蔬。此时菜蔬新生,挑来做菜,鲜嫩可口。
挑菜之风到宋时仍很盛行,宋人诗词中,写到二日挑菜的颇多。如张耒就曾写过一首题为《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的七绝:
久将菘芥芼南羹,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声。
二月二日挑菜踏青的习俗,基本上是游乐性质的。在宋代,它曾一度影响到宫廷。皇宫中的人自然不会去郊外或田圃拾菜,因此,宫中挑菜别有一番活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谈及宫中此日的行事:“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这样的“挑菜”,自然只能是宫中所独有的。
二 龙头节或青龙节、春龙节
二月二日,作为“龙头节”“青龙节”等传统节日,其影响要比作为“挑菜节”大得多。农事节令的“春分”,一般在农历二月二日前后,当此时令,寒冬已去,大地复苏,天空常常春雷阵阵,春雨纷纷。民间百姓的见解,龙是管雨水的,因此,人们想象冬蛰的龙当于此日抬头,进行活动了。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民间于该日流行的习俗很多。山东江苏一些地方,二月二日这天,出嫁的闺女都要回娘家。江苏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拆冤仇。”阜宁的民谚更有意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待活猴。有馒头,食馒头,没馒头,啮老妈妈头。”活猴即指姑娘,有人解释此俗形成的原因:“阜宁风俗,旧历正月,婆家不准媳妇回母家。但是母女天性,母爱女,往往新年之食品,总要留以款女,故正月一过,到二月二日,无论谁家,都要接姑娘归宁也。”(《中华全国风俗志》)
龙头节既与龙关联,所以,有些地方就于这天举行祭龙神的形式。如安徽寿春一带,二月二日这天,民间常在江边水畔焚香设供祭龙。农民们还常根据二日的晴雨情况,来预占本年的旱涝消息。
陕西岐山民间,二日早上,人们在房屋四周洒灰,谓之“围龙”。陕西其他一些地方亦有此俗,有的不称“围龙”而称“围蚰蜒”,“蚰蜒”即蜈蚣。
山东农村,则有“填仓”活动。填仓活动也离不开炉灰。如孟子的故乡邹县,人们于二日这天,在地上以炉灰画成粮仓图形,然后用五谷填在仓图上,再在那少量的五谷上压上石块,就是“填仓”了。江苏阜宁的“打露天囤”和邹县的“填仓”相近。这种“填仓”活动,其心理动机在于祈求丰收。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前面已经说过,二月二日在春分前后,隆冬过去,春气归临,人们又要去田园从事农业劳动了。“打露天囤”“填仓”之类的活动在这样的时令举行,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二月二日,山东高唐还有一种奇俗,叫“吃蝎子毒”,蝎子为蜘蛛属,长三寸许,色青黑,全身环节而成,尾端有毒钩,能注射毒汁。高唐的百姓,用盐水泡黄豆,经一天一夜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其意以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而此螫人之蝎子,亦将出蛰。故吃黄豆,托名蝎子毒。谓吃尽其毒,可免为其所螫也。
这种习俗的形成大概基于这样的心理:希望在春风吹临,万蛰皆起的时节免遭恶虫的荼毒。前面说到的“围蚰蜒”的活动,虽然和高唐的吃蝎子毒不大相同,但其祈求避免毒虫侵害,希冀人体平安康健的本意,却是颇为相似的。
三 土地神诞日
古代民间,又以二月二日为土地神生日,并有种种祀神之举。
湖北一些地方,在这天总要敲锣打鼓以迎土地神。家家设土地神像、礼拜土地神,并举行热闹的宴会,尽欢才散。
清代顾禄《清嘉录》说到过江苏的情况:“二月二日,为土地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
官府都设有土地祠,官儿们也要去祭土地神,村农则家家祝田公田婆。可见,古时,人们对作为土地生日的二月二日,是极为重视的。
顾禄认为,民间二月二日祭土地的风俗,就是古代的社祭。但古代祀社神之日,汉代以后,一般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大约到明代,有了官社民社之分。官社依然在社日祀土地神,而民社,则在二月初二。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二日煎糕炒豆,以祀土地,谓即春祭社之礼。”
祭土地的食品,各地各时有所不同,但这些东西,大家分食,却是古今各地一致的。有些地方,二月二日有吃糕的习俗,大约是吃土地神祭品的流风。吃糕风俗,好多地方都有。江苏一带,是日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牚腰糕。清人有诗:“二月二日春正饶,牚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社祭之目的,照东汉郑玄的说法,是“春事兴,故祀之以祈农。”(《月令·注》)春天来了,农事渐兴,故祭土地,以求丰收。《孝经纬》云:“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孝经纬》的作者认为,祭土地,一方面为祈求农业丰收,另一方面为报答土地的功绩,这说得更全面了。
以上三个节日,以及围绕这些节日的种种习俗,仅仅是二月二日作为传统节日的比较主要的方面。有些地方的人们,他们对二月二日别有见解,如陕西城固一带,过去曾以为文昌帝君生日,长幼都要致祭。陕西人在这天还有一种习俗:人们一早便携鼓乐去郊外,吹吹打打,直到傍晚返家,称为“迎富”。此外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习俗,难以尽述。二月二日,在我国古代,可说是个令人眼花潦乱的日子。我想,它终究是会引起民俗学家们的强烈兴趣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1年第2期“文化史知识”栏目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