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故事内容。
一、关于第一段
1.本篇推送开始便将第一段抛出,是因为两个版本对于第一段的取舍不同——《古文观止》有这一段,《金圣叹选批天下才子必读书》则没有这一段。凡之仍然以前者版本为基础进行阅读。
2.本篇文章有这样两个背景:
一是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出兵攻打楚国的属国——郑国,楚国为了救郑国,出兵伐宋,这才有了后面的泓水之战。
二是宋国是商的后代——西周初期,周朝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商朝被灭,所以公孙固才说“天之弃商久矣”。
3.凡之认为第一段除了交代背景没有太多意义。子鱼试图劝阻宋襄公与楚国的战争,其理由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荒谬且不合理的。虽然古时战争前会进行占卜定吉凶,占卜结果也会对君主是否发动战争产生影响,但是以“商朝灭亡久已,君不可兴之”作为理由来劝阻一个有争霸野心的君主,既不合理,也不合情——如果凡之是宋襄公,只会觉得晦气,更不会接受其劝阻。如果遇到个袁绍一般的主公,很可能会把子鱼关起来,战败后再将之*掉。
4.凡之读了第一段有这样的感想:子鱼知道敌强我弱,劝阻宋襄公发动这场战争,但是失败了。劝阻失败的主要责任应在子鱼,这让凡之潜意识里对子鱼的欣赏——毕竟这篇文章名叫《子鱼论战》——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臣子一方面要把负责的具体事务看得通透,另一方面要极力劝阻其君主明显错误的行为。这种劝阻一种是面对突发事件,另一种是日常的引导。能否成功劝阻归因于多个方面,但是具体劝谏的臣子是主要因素——凡之脑海中自然而然再次浮现出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田丰、沮授两名智囊了。
二、关于第二段和第三段
1.关于宋襄公,很多朋友都有印象。因为有的“春秋五霸”版本中是有宋襄公的。凡之印象中宋襄公就是因仁义道德导致了打败仗,数年后才在这篇文章里看到了让宋襄公出名的“泓水之战”。
2.宋襄公是不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毛.爷爷语,凡之并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宋襄公行为:从战争角度来看,宋襄公很傻很天真;从欲行王道来看,宋襄公确实在仁义方面做到了言行一致。
但是问题出在哪儿呢?
凡之觉得有三个大问题:第一,宋襄公有颗仁义的心和恪守仁义的行为,但是他是泓水之战的发起者,不是被迫参与,这似乎前后矛盾;第二,应以仁义之心对民,而不应该是用来对待尚未征服的敌人,即使他一视同仁,也应该在征服敌人后再发挥仁义之君的风范;第三,作为一国之君,即使是率军亲征,也不该直接指挥一场决定敌我命运的战役——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国君威严不可侵犯,战争胜之则罢,败则必须有人承担失败的责任。国君直接指挥战争,除非是亡国之战,否则其风险巨大,实为不智之举。
那么对待尚未征服的敌人,应该如何做呢?
三、关于第三段
1.这段“子鱼论战”,凡之已经把详细的翻译记录在此了,朋友们读一读便可理解其意。这部分的论战并不是讨论的战争的一般原则,而是对宋襄公的观点进行了针对性地批判。当然,也是对那些在战场上坚持“仁义”观点之人的批判。
2.凡之认为,子鱼论战,不该在战败后“高谈阔论”,而应在战前、战时进行极力劝诫。此时,子鱼之论,凸显的是“幸灾乐祸”和“事后诸葛亮”的一面,是无能为的体现,而不是其明智通透的体现。
如果子鱼的这段所谓“高论”不是放在最后,而是放在第2段的“公曰:‘未可’”之后,“既陈”之前,先不说结果是否会改变,但是子鱼这个人物就变得高大和完美了。
因此,本篇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富有争议的仁义君主宋襄公,也为凡之带来了一个值得批判的论者子鱼。
3.金圣叹对本文的批评并没有聚焦在人物,而是子鱼的语言。其评论之:“笔快,却如剪刀快相似,愈剪愈疾,愈疾愈剪”。若没有金圣叹的点评,凡之无论如何读不出子鱼这段话的语气急缓,这种语气能体现出子鱼劝诫失败后的正常情感,有不甘心、心急如焚甚至是气急败坏的感觉,减少了前面所说的“幸灾乐祸”和“事后诸葛亮”之嫌疑。
如此来看,本篇故事的主角仍然是宋襄公,而对于宋襄公的看法,凡之认为他绝对不是一个“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者。各位书友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