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柏林
编辑 | 林 琳
激战,炮火硝烟,弹雨横飞;围剿,步步紧逼,凶残、狞笑、耀武扬威;突围,弹尽粮绝,筋疲力尽;被俘,身陷囹圄,酷刑,利诱,百般诡计,坚贞不屈,顽强以对,泣血著述;穿插着苏区和平的耕作、愉悦的生活,新生的政权,焕然一新的景色;再翻回阴暗的牢狱,屠*的枪声,戴镣铐的信仰者轰然倒地……
这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弋阳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联合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信仰者》(李海江编剧、杨虎导演、黄少祺、王力可、李幼斌、赵毅、卢海华等主演)的故事呈现。
在这些令人熟悉的场景下,方志敏(闽浙赣苏维埃主席)、刘畴西(红十军军团长)、王如痴(第19师师长)、胡天桃(第21师师长)、曹仰山(军团参谋长)等向我们走来,向今天走来,带着昨日的雷电和硝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带着不屈的意志和性格。
这是一群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人物,这是一群诠释了“革命”且为革命付诸行动的人物,这是一群把“信仰”做彻底而又可以为信仰而结束生命的人物。
《信仰者》是一部挖掘了人物信仰、历史事件、革命风貌而又人物突出(有可触可摸的思想和行动力度)、故事紧张(采用多维简明和动静相宜的叙事结构)、感人至深(犹如身临其境)的优秀影片。
影片撷取了革命烈士方志敏(及群体)的“信仰”——“信仰者”——“信仰的行者”——“信仰的归者”——的人生轨迹,复制了戏剧,复活了人物,复兴了精神。
方志敏是一位有信仰、依了信仰而行动、为了信仰而付出生命(人生选择)的一位非常典型的时代人物,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楷模。他的一生是信仰的范本,诠释着人生的一些基本答案。方志敏说道,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绝不会动摇我的信仰。
方志敏上过教会学校,学习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军阀、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之下,满怀着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民主昌盛的社会理想……
正是这种认知、培养、精神、中国、世界、历史、社会、未来等等的交叉点、结合线,点化、形成了方志敏的信仰。这种信仰一旦形成、铸成、炼成,他就超越了个体的狭隘*,他就专一且坚定。他把自己交给“信仰”,用“信仰”做尺度、做选项,以“信仰”校正自己、改造社会。“信仰”不是“信养”。他甘于自己是一个“清贫者”,要为“可爱的中国”奋斗一生。方志敏的时代是革命的时代,是行动的时代。他遵从着内心的信仰开始行动,投身革命,搞军事,搞新政权,搞土改,搞苏区,支援中央苏区,率军北上抗日等等。他不单单是“信仰”的独守者,更不是“信仰”的教条主义者,而是将信仰付诸实践的行者,是“信”与“行”(超越了“知”与“行”的范畴)的楷模。
社会的阻力和敌对的蛮力不让他实现对社会的改造,不让他践行对信仰的承诺。敌对的势力威逼利诱他改变信仰(那个时代的革命更是一场信仰的冲突),反而更加提纯和坚定了他的信仰,于是枪*了他,野蛮地凶残地终止了他的生命,以为这样可以同时终止他的信仰。殊不知,他们的敌对、他们的强大、他们的残忍,却“帮助”着完成了对一位真正的“信仰者”的塑造,使方志敏成为了“信仰的归者”。
那段历史,那种人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富有故事的丰富性。影片《信仰者》就是在这种历史戏剧张力之中给我们讲述了关于“信仰”的故事。制片方和影片的主创们为什么在今天要挖掘和讲述方志敏的故事?为什么它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需要寻找“信仰”和“信仰的行者”!
人生不外乎“信仰之旅程”或“非信仰之浪迹 ”而已。虽然区分很简单,但前者为“有我”之壮丽人生,后者则为“非我”之浑噩时日。而这种“以‘信仰’为‘生命’”的人生与那种“以‘生命’为‘信仰’”的人生,则成为了是否文明社会、是否先进民族的重要分野。
《信仰者》有了时代的站点,有了社会的指向。它的价值取向 、艺术方向、社会导向,值得大力肯定和弘扬。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原副*、原秘书长;现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商务合作*2147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