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5000字,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词汇摘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00:36:31

一个叛逆期少年眼中的世间百态

——读美国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的守望者》通过描写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因期末大多数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惴惴不安的回家行程和苦闷彷徨的心理状态,反映出处于心理叛逆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障碍,折射出美国广泛的社会弊病和严重的教育缺陷。提出对青春期孩子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疏导的社会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出生于美国富裕家庭的潘西中学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与社会、家庭格格不入。他愤世嫉俗,抽烟酗酒,无心读书学习,结果5门功课就有4门不及格。算起来他已经是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面对这倒霉的事,他意冷心灰。临行前他拜访了历史老师斯宾塞,因为在考试时,他给斯宾塞写了封短信夹在试卷里,表示:“虽然您讲课讲得极好,我却对它们不怎么感兴趣。您尽管可以不让我及格,反正我除了英语一门外,哪门功课也不可能及格。”斯宾塞老先生不失时机地劝导自己的学生。但对这一切比较反感的霍尔顿告诉斯宾塞老师:自己只是自动退学,不是被开除出校。因为他觉得学校里“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比如校长“就是我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一到星期天,看到用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校长就跑去跟他们每个人握手,谈上好一会儿,竭力巴结逢迎,而对家境贫寒的父母就只是握一下手。霍尔顿还看不惯学校“假模假样”的教师,也看不顺眼学校的许多安排。比如星期六总是吃同样 的一道好菜—牛排。因为也许细心的家长会问宝贝孩子昨晚吃些什么。孩子就会回答“牛排”霍尔顿称这是个“多么大的骗局啊”!

霍尔顿原本想等到星期三,父母收到校方的信,消化了坏消息再动身回家。可是从斯宾塞老师那里回到学校宿舍后,发生了一件事使他觉得太寂寞,太苦闷而改变了他的想法。原来,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正在梳洗打扮,要去和女朋友琴约会,求霍尔顿帮忙代写一篇作文。他答应了下来,心里觉得腻烦,便在盥洗室石头地板上挑起踢踏舞。让自己高兴高兴。他百无聊赖,一等室友回来就一个劲地打听,他们去了哪里约会,他们单独在汽车里干些什么事等等。因为琴以前是霍尔顿的邻居,两人相好过,他对琴至今仍然有好感。室友被问得不耐烦起来,两人说着说着就扭打成一团。霍尔顿嘴上、脸上,甚至睡衣上都是一遍血污。发生了这件不愉快的事,霍尔顿打定主意,决定到纽约找一家便宜的旅馆,逍遥到星期三才回家。霍尔顿提着行李,在夜色中离开了学校。乘上火车只身来到纽约,开始了他两天一夜的放荡生活。

霍尔顿在旅馆租了间简陋的房间,朝窗外眺望。他吃惊地发现旅馆那边的房间里,有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在穿戴女人的服装,并像女人那样迈着碎步,边抽烟边照镜子。这个古怪老头楼上房间 的窗口,同样没有拉上窗帘,一对男女 在那里调情胡闹。霍尔顿禁不住联想到自己:下决心不再跟自己厌恶的姑娘厮混,然而当天他就破了规矩。霍尔顿站在窗前,盘算着给离他最近,与那个他只有一面之交的脱衣舞女挂个电话,不料遭到了拒绝。无聊之极的他又想到,给可爱的妹妹菲宓挂个电话聊聊天,却又怕父母来接电话。夜已经很深了,霍尔顿却难以入眠。他去了旅馆夜总会,和几位姑娘跳舞闲聊。姑娘们走后,他付了账单也走了。他叫了辆出租车,可到底往哪儿去,他心中没有一点谱,最后在欧尼夜总会门口下了车。

深夜回到旅馆,开电梯的问霍尔顿是否要找个姑娘陪,他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姑娘来到他的房间,爽快地脱去了衣服,这使霍尔顿不自在起来,他按电梯那个人说的价格,付了钱,把她打发走了。可不一会开电梯的和那个姑娘又来到房间,说是他少付了钱。霍尔顿与汤姆争吵,开电梯的推他并动起武来,那个姑娘趁机从他的钱包里,取走了他们认为该付的钱。被羞辱又损失了钱的霍尔顿抽了几支烟,又洗了个澡恍恍惚惚地睡。一觉醒来已经是10点多钟。他打电话约萨丽下午出来看电影。吃罢早饭先去车站寄存行李箱,漫无目的地朝百老汇走去,给妹妹菲宓买了张她喜欢的唱片,一路溜达来到妹妹常来玩的公园,接着又去妹妹常去的博物馆找她。可走到博物馆门口,忽然又不想进去了。“哪怕给我十万块钱,我也不想进去。我这会儿就是没那个心情”。这时,他心里也不怎么想见萨丽了,可先前已经约好,便在博物馆门口叫了辆出租车。

萨丽打扮得非常迷人。他们看完了戏,萨丽兴致很浓,提出去溜冰场玩。他们谈到了工作、上大学、婚姻等等。可霍尔顿心里却嘀咕着“想跟她好好地谈会儿心,简直是浪费时间,我真他妈的懊悔自己不该给她谈起心来。”厌恶之情,最终还是脱口而出:“你真是讨人厌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说”萨丽听后,气得哭了起来,两人不欢而散。从溜冰场出来,他有点饿,就去吃了点东西。给琴打电话,但没有人接。他又约正在读大学的以前同学路斯,说晚上喝酒,霍尔顿说自己“寂寞得要命”,晚上,路斯来了没多久就告别了,留下霍尔顿一个人在酒吧越喝越醉。他跌跌撞撞地走出酒吧间,自己禁不住哭了起来。给妹妹买的唱片也掉在地上碎成几片。他在公园的一把长椅上坐下,浑身冷得发抖。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想自己可能要得肺炎死了,万一那样,妹妹会很难过。想到可爱的妹妹,他决定偷偷地溜回家去看她一眼。

回到家里,父母正好外出参加晚会还没有回来。来到妹妹的房间,本来已经入睡的妹妹被惊醒了。得知哥哥又被开除的消息,认为他不仅是不喜欢学校,而是对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霍尔顿说自己有个夙愿,就是做麦田的守望者: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要是哪个孩子向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捉住。父母回来后,没有发现霍尔顿在妹妹的房间里。他悄悄地溜出来,到过去的老师安多里尼那里住一宿。老师安排他在客厅的长榻上睡下。不知过了多久,霍尔顿突然醒来,发现安多里尼老师的手在黑暗中抚摸着他的头,他觉得这位老师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感到非常尴尬,就离开了老师的家。心情嫉妒沮丧的他,在火车张候车室里,过了一夜,决定独自搭车去西部。可最终他还是没有去成西部,在外面两夜一天之后,还是回到了家里。

小说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虽然出生于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可对学习缺乏兴趣,多次被学校开除,后来到潘西中学就读。到了期末五门功课就有四门不及格而再次被学校开除。他喜欢英语写作,爱动脑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因素,他对什么都看不惯,与社会包括自己的家庭格格不入。在霍尔顿眼中“潘西这所学校在宾西法利亚州埃杰斯镇。你也许听说过,也许你至少看了广告。他们差不多在一千分杂志上登了广告,总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子骑着马在跳篱笆。好像在潘西除了比赛马球,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其实我在学校附近连一匹马的影儿也没见过。在这幅跑马图底下,总是这样写着:自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有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但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就是那样的人。”霍尔顿说:“潘西有的是贼。不少学生都是家里极有钱的,可学习里照样全是贼。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我不开玩笑。”他对学校为所谓杰出校友奥森贝格建纪念斋和请他来为新生作演讲一事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靠办殡仪馆发死人横财的奥僧贝格花了钱,回母校来自我吹嘘而已。

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去历史老师那里辞行,说自己不是被学校开除,而是自动退学时,老师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就是那么回事,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举例说学校的校长哈里斯先生,就是我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比老绥摩还要坏十倍。比如说,到了星期天,有些学生的家长开了汽车来接自己的孩子,老哈斯就跑来跑去跟他们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除非见了某些摸样儿有些古怪的家长。你真该看看他怎样对待跟我同房的那个学生的家长。我要说的是学生的母亲显得太胖或者粗野,或者学生的父亲凑巧就是那种穿宽肩膀衣服和粗俗的黑白两色鞋的人,那时候老哈斯就只跟他们握一下手,假惺惺地朝他们微微一笑。然后就一径去给别的学生父母讲话,一谈也许就是半个小时。我受不了这类事情,会让我烦恼得神经错乱起来……”还有学校膳食安排中,每个星期六都吃牛排,明显有弄虚作假,糊弄学生家长的意图。“在潘西,一到星期六晚上我们总是吃同样的菜。这应该算道好菜,因为他们给你吃牛排。我愿意拿1000块钱打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星期天总有不少学生家长来校,老绥摩大概认为每个学生的母亲都会问她们的宝贝儿子昨天晚上吃些什么,他就会回答,牛排。多大的骗局。你应该看看,那些牛排的样子,全都又硬又干,连切都切不开……”霍尔顿对那些虚伪透顶的现象非常反感。

还有同学和朋友之间那种“假模假式”的做作卖弄,虚情假意他也看不惯,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他与女朋友萨丽的交谈中,就因其明确表示对她谈论的内容不感兴趣,双方不欢而散。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他更是疾恶如仇。比如他在旅馆看到对面房间里,一个性变态老头丑态和另一个房间里一对男女狎戏而非常厌恶。另外他住在在旅馆里,别人给他介绍姑娘陪伴,当来到房间发觉是妓女时,他没有嫖妓,而是提前付费,让其离开。还有在火车站附近遇到两个修女时,霍尔顿与她们交谈并主动捐了十块钱。在落魄苦闷时,随时想到自己的妹妹,并专程去给妹妹买了她喜欢的唱片,在近乎绝望时挣扎着回去看妹妹菲宓,表明他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的愿望。我们说,霍尔顿的愤世嫉俗,既有孩子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偏激的因素,也有社会本身的阴暗面和社会交往中人性弱点的原因。霍尔顿离开学校后的一些举动,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善良的,有是非观念,有理想追求的孩子,若引导得当,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有益的。

当然霍尔顿的一些行为,也表现出孩子的幼稚和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而自控力差。被学校开除,准备离开时,霍尔顿一方面去自己比较认可的历史老师家辞行。可到了斯宾塞老师家,谈到考试情况,老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他时,霍尔顿又不由自主地对老师反感起来。不仅听不进老师的劝告,而且还从内心嘲笑七十多岁的老教师身体笨拙的举动和啰嗦的言谈,甚至认为斯宾塞老师夫妇年龄那么大,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很后悔来斯宾塞老师家辞行。还有他回家,在妹妹房间摆谈时,父母参加晚会回来,他不愿意被父母发现,跑出来,到他自己认为是这辈子最好的老师安多里尼先生家借宿,老师夫妇对他格外热情关心,可当老师半夜里来到他的榻前,清清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时,他便怀疑安多里尼老师是同性恋者,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这对关心他的老师来说,伤害该是多么大啊!当然被学校开除,怕回家受到父母的责备而苦闷的他,有些神经质的敏感和多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霍尔顿离开学校后的一些举动,表明苦闷中的他情绪很不稳定。一个决定刚做出,不一会又后悔了。比如到公园和博物馆找妹妹,到了门口立即又后悔了。约女朋友萨丽见面,也是在见面前就心生悔意,见面时,又因为萨丽一些他认为虚假的言谈不欢而散。离校前与同寝室的在夜总会通宵达旦地喝酒,最后躺在公园长椅上受凉生病,怀疑自己得了肺炎,马上就会死去。要不是想起自己心爱的妹妹菲宓,立即挣扎起来回家去看妹妹,在寒冷的夜晚,后果可能更严重。在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和父母还是应该对犯错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关心爱护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让其在社会上游荡。其实,在霍尔顿回家时,与妹妹谈到自己理想是做一个麦田守望者的那一段话,就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大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站在那儿守望,要是有那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就是这个……”这段话用了最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点明了对处于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帮助核心问题。是这部写问题少年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

小说只写了霍尔顿周末离开学校后短短两天一夜的经历,故事情节简单,但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很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小说用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霍尔顿的苦闷心情和发泄愤懑的情绪。在学校与室友们,平时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旅馆里被人欺骗殴打后,想象如何报仇雪恨时,还有深夜在公园长椅上怀疑自己生病时,都有这类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内容。另外小说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也是切合成长期青少年特点的。霍尔顿和他的室友们,经常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话语,其实就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表明自己老成,涉世很深,对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态度。而这些都告诉我们,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国犹太裔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15岁曾在宾西法利亚州的军事学院里住读。他的这段经历为小说描写提供了背景材料。1936年进入纽约大学学习。中途随父亲去维也纳学做生意而辍学。他只在欧洲呆了两个月,又擅自回美国求学,虽然进过三所学院,却都未能毕业。后进入军队服役一年,复员后回到纽约,悉心写作。1841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此后十余年有20多篇小说在《纽约人》,《老爷》等较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使他在美国文坛上有所建树。1951年出版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成名作。该书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顷刻间作者成为文学界大红大紫的人物。然而塞林格却深居简出,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他拒绝别人的登门造访和记者的采访,也很少在公共场所露面,俨然一位现代隐士。他对自己的创作和社会讳莫如深。有些评论家认为他是“故弄玄虚”,“故作神秘”。1965年他发表最后一个短篇后,就以写作自娱,不再发表作品。出版商使尽浑身解数,想让他多发表作品,可他置之不理。在打破长时间的沉默后,他向《纽约时报》记者道出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委:“我的写作,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发表了反而太惹人注目。我不要公众干扰我的私生活”他这中轻视名望,不爱虚荣的处世哲学,反而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小说出版后,因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满嘴脏话,对教师和学校的环境深恶痛绝,对《圣经》也有不少不敬的语言,而遭到长时间的封禁。

我们今天读这部小说,可以从中得到对青少年,特别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教育帮助启迪。应该说,作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本来就循规蹈矩的优秀孩子成才,算不上大的成功,而教育培养好一大批有这样那样缺点的问题少年,把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才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2021年2月17日*于蓉城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