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片段教学设计,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视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10:25:56

湖北省麻城市第三小学项建英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那就是“学好语文的三字诀:读、问、写”。

一、请学生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书读多了,书中意思自然能领会。教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抓住对话细细品的方法组织教学:

1、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

比如“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抓住“奔跑”“尖叫”“哭泣”等词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人们的惊恐万状。然后,让学生找出哈尔威船长说的话,“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个人救出去!’”让他们诵读,通过对比朗读,并进行追问:“吼喝”是怎样的喊叫?感受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

2、抓住对话细细品 :

在救生艇放下后,船长共说了八次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

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前六次是了解当时的处境,第七、八次安排人们下到小艇上去,授予大副开枪的权力。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对话细细品,体会对话的简短有力,体会时间紧迫,容不得仔细商量、动员,读出画面感,读出紧迫感,从读中去感悟船长的镇定、果断。我还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对话前有提示语的,可以借助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情感,读好对话;没有提示语的,可以根据人物说话的内容,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他们对话时的心情、神情或者动作,在心中把提示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补充的提示语来读好人物的对话。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多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让学生多读,并从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熏陶,是任何空洞的说教无法比拟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同。除了要求学生多读,我们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教学一年级《坐井观天》这一课的第四小节时,我让学生抓住“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自己读句子,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二、让学生问。

清朝散文家刘开的《问说》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学习时主动质疑,在学中问,问中学。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质疑的:

1. 让学生通过看题目进行质疑。

比如,学习《盘古开天地》这课时,我让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啊?他又是怎样开天地的?就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知识,带着问题阅读,又能提高文化素养。

2.让学生从课文中用字的妙处进行提问。

在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时,我让学生从中去寻找问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中,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用“绿”字,不用“到”“过”“入”“满”,妙处何在?我指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选词用字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需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

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学习时,我鼓励学生抓住全文的重难点句段“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去设疑,问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这样抓住重难点句段发问,既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4、让学生从标点符号上发问。

标点符号有很多,他们的用法大致有四种:表停顿;表语气;表词语的性质;表情达意。不同的标点符号有不同的用法,即使同一个标点,用在句子的不同地方,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在学习《穷人》这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标点处发问。

句子1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句子2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句子3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这里的省略号又有什么用途?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了:句1的省略号表示钟声递增次数的省略,写出了桑娜等待丈夫回来时的焦急、担忧之情。句2的省略号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句3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桑娜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不知如何将抱回两个孤儿的事告诉丈夫。

朱熹说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并且抓住时机给予评价,让学生心情愉悦,乐于质疑。

三、要学生勤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摘录,写读后感,写日记等。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记忆。

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读后感,他们有的从汤姆的冒险精神方面去谈,有的则从汤姆善解人意方面去写,还有的从汤姆的聪明机灵、足智多谋方面去说,学生从多方面写了自己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又如:散文《匆匆》这篇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句子、片段,学完后,学生将优美的字词句段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这种摘录笔记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丰富句式,增强表达能力。

我平时还要求学生写日记,每日一记,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读、问、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课堂变成一种真正有效的,学生喜欢的课堂。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