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1915—1981),河南省林州市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和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做个全布尔什维克谷文昌,1915年10月生,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南湾村人。他小时家境贫寒,有过逃荒求乞的生活,长大以后当过长工,成了一名石匠。1943年3月入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南下前任林北县的一个区委*。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在渡江战役的同时,中央决定从华北、华东等老区抽调干部,准备接管江南新解放区政权。
经过两个多月的动员、报名、审批等程序,华北局从各区抽调干部组成长江支队、冀南支队、冀东南下干部总队、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第四支队、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等共计两万余人,分别赴福建、湖北、湖南、皖南、浙江等地。
其中,长江支队主要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抽调。1949年2月10日,太行区六地委的南下干部开始向河北武安集结,随后太行、太岳总计4000多名干部在武安整训学习。
学习的内容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及城市工作纪律、策略等,以适应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需要,决心到江南开辟新局面。
4月25日一大早,4000多名南下干部在武安舍利塔下集结,群众敲锣鸣炮欢送,威武的长江支队从武安城出发,准备分别奔赴南京、上海和杭州。谷文昌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三小队的指导员。
一路上并不安全,当时全国尚未解放,不断有敌机轰炸和土匪袭扰,路上有17名干部牺牲。
1949年7月,张鼎丞与叶飞率第十兵团南下解放福建,张鼎丞任中共福建省委*。他遇到的紧迫问题是干部队伍不足。他向中央建议,请求长江支队干部转到福建,参与福建的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工作,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对长江支队干部来说,又面临一个新的抉择。南下前,宣布的是接管较富庶江南地区,现在要去的是条件较恶劣的福建。
6月12日,张鼎丞给长江支队作动员,他介绍情况说:“福建话难懂,工作不好做;福建穷,是事实。但是……福建山清水秀,山上有木材、竹子、茶叶,是富山。福建人民坚持红旗不倒,盼到了解放,欢迎你们去。”
张鼎丞问大家:你们要做全布尔什维克,还是半布尔什维克?
什么意思呢?全布尔什维克就是在福建奉献一辈子;半布尔什维克是在福建参加新区接管、土改工作三年就可以回去,当然,不革命现在就可以回去。
大家听明白了,异口同声回答:“我们要当‘全布尔什维克’!”
1949年8月11日,长江支队在福建与建瓯县游击队会师,随后,4000多名南下干部被分配福建各个地区,参与接管建政、剿匪支前、土改反霸、巩固海防、发展农业等各项工作。
二、东山遍地木麻黄1950年5月12日东山县解放。东山县由东山岛和周边67个小岛组成,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这里是戚继光抗倭的练兵地,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的出征地。1950年底,全县划为4个区。谷文昌任中共东山县第一区工委*,后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等职务。
据民国《东山县志》介绍,东山自然条件恶劣,四面环海,土壤甚为瘠薄,原因有三,一是表土常被海风吹散,仅存粗沙与硬土;二是土壤表面吸水性不强,形成沙性土壤;三是地下水与表土过于接近,海水盐分贯注表土内,形成碱性土。从土壤种类分,主要分赤土、沙土和乌土,赤土可种甘薯、大小麦等,这种土壤占全县十分之六;沙土可种花生、甘薯等,乌土肥沃,但数量极少,可种水稻。
东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风灾、沙灾、旱灾不断,东山人祖祖辈辈被风、沙、旱所困扰,造成“五谷不足需,材木不足用”,“所恃为东民生计者,鱼、盐而已”。东山人祖祖辈辈被风、沙、旱所困扰。
谷文昌任县长时,一次下乡路上,看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篮,一脸饥相,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是要去乞讨。此时的东山,已解放3年了,村民还要讨饭为生。谷文昌震惊了,他深感自责,“我这个县长,对不住群众呀!”
现实就是这样,东山,一年有多半时间刮6级以上大风,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由于风沙之害,村民分到了土地,但粮食产量低,有的甚至有种无收,村民吃不饱,分地又有什么用?
谷文昌认识到,要改变东山的面貌,让村民有饭吃,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制服风沙,这样才能彻底挖掉东山的穷根。
1954年,谷文昌与县委一班人,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在风口地带筑起高2m、宽10m的拦沙堤39条,总长约22000m。但沙堤经不住风吹雨打,很快就夷为平地了。
东山人又尝试采用植被治沙,用种植防风林带的方法进行生态治沙。他们试种了相思、苦楝、黄桦等10多个树种,但都不能成活。
1955年,谷文昌担任东山第三任县委*。他决心带领干部群众彻底制服风沙,“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