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西
“游仙诗”,是玄言诗的流亚。游仙诗在思想上主要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企图超越世俗社会的局限、生死的局限、人生短暂的局限、人生坎坷的局限的强烈愿望。游仙诗用奇特的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浪漫的色调。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游仙诗在老子、庄子云游龙骞思想的直接启发下而产生出来。老子的混沌一片的“道”,《庄子》的文章中,传奇的仙人上到上天入地、宇宙星辰,下到江湖河海、芥豆之微,无不来去自由。游仙诗也在屈原《楚辞》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的启发下得到发展。如《离*》、《远游》,都有与传说中的人物对话、云游的描写,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向往。还有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是启发游仙诗的源头之一。
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仙真人诗》已失传。继此之后,汉乐府之中,如十九首郊庙歌中的《日出入》、《天马》,都表达了畅游仙境的理想。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在魏晋时期。服膺老庄思想的道人和文人竞相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风气。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游仙诗”有专门的评说,至于钟嵘的《诗品》就更加细致地品评郭璞等人的作品风格。郭璞有“游仙诗”十九首,其中如“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蜕。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体现了玄学思想和追求。
到了李白,游仙诗和山水诗如两股溪流实现了交汇融合。李白说他“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遇》其五),又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李白的足迹几遍中国,天姥山、莲花山、华山、太白山、嵩山、庐山、泰山、峨眉山、敬亭山、王屋山等等名山都在他的诗里被美化为仙山。其中的名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景与游仙浑然融为一体。山因仙愈显巍峨而神秘,仙因山愈显真切而可亲,酣畅淋漓、神采飞扬。
如《游泰山六首》之一:“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如《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如《古有所思》:“我思仙人乃在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天倒蓬壶。长鲸奔浪不同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借一书谢麻姑。”双方都殷切地思念着对方。
李白回到仙乡,神仙们都格外热情:明星玉女“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古风》),紫皇“赐白兔所捣之药方”(《飞龙引》),玉女“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游泰山》),真人“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古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
而诗人对仙人的邀请则是“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古风》)“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酬崔五郎中》)
他在仙境中的行动更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完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社会秩序对心灵的约束:“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古风》)“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则“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持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茸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更是径直以成仙得道者自居,请朋友一起游仙,那种天真、亲切而傲俗的气概,确实是一般游仙诗人难以比拟的。(李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