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亭墓志铭翻译,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20:16:13

  商河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属棣州。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金元属沧州。明、清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境内有汉、回、满、蒙古、朝鲜、维吾尔等民族,汉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今位于东径116度58分—117度26分、北纬37度06分—37度32分之间。东与惠民、阳信交界;西与临邑毗邻;南与济阳接壤;距省会济南70公里;北与乐陵相连。全境南北最长处51公里,东西最宽处 43公里。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
  商河县全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平坦宽广,极目无际。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古有漯水南驶,笃马北流;今有徒骇、土马、德惠、临商、商中、商乐等十条河纵横交错。

李益亭墓志铭翻译,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1)

李益亭墓志铭翻译,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2)

商河县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迄今26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勇敢、勤劳的商河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宝典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1.春秋齐邦麦丘邑

商河古为麦丘邑。据《韩诗外传》(西汉韩婴撰)及《新序·杂事》(西汉刘向撰)载,春秋齐侯桓公,即五霸之一,曾出猎于麦丘,见83岁的麦丘邑人,问其年龄,并求其祝自已。老人从容应对,并直言规劝“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令桓公口服心服,“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齐之麦丘在哪里?清钱穆撰的《史记地名考》、顾祖禹(1631-1692)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及《辞源》、《嘉庆一统志》均明确指出:“地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今考,县城西北二十多里有一古城遗址,位于古商河畔、怀仁镇古城村东南广袤的城坡洼中,占地约9000平方米。旧时,高高的城墙上蓬蒿丛生,野生动物时有出没。院落、大型建筑物似有其形,残垣断续,瓦砾遍地。有点将台、跑马道、校场、城海子等。其周围土丘连绵,地貌特殊。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加之建国后大兴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特别在开挖了商西河之后,遗址形貌有所改变,但大宗文物相继出土,其中有春秋战国时较为完整的灰陶瓦当及陶豆残片。当今,城墙高2.7米,长100余米,城墙上下,仍野草离离,各类陶片,俯首即拾,景象萧瑟,令人生思古之幽情。笔者于1990年曾以《麦丘辨》为题撰文,并请教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钱林书回信说:“今定之在商河县西北怀仁镇古城村东南(指麦丘),这就十分具体,很有意义了。”

然而,有的引《从征记》曰麦丘在莱芜,也有的引《太平寰宇记》(宋乐史930--1007)曰在宋之谯县,即今之安徽亳县。但它们分别在鲁、宋,不在齐,盖志者之谬耳。

还要指出的是,麦丘不仅是齐桓公所至及商河先民所居之地,也是兵家相争的屯兵之地。《史记·赵世家》(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载:十九年(即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还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魏伐赵,齐救赵击魏,“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魏太子即魏惠王之子,亦即梁惠王之子(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改号为梁)。被虏后死于齐。而本县郑路镇即有梁王冢,旧时冢甚高大,有庙数楹。1936年《重修商河县志·陵墓》载:“相传即梁王所言,东败于齐,长子死焉,遂葬于此。”现冢仍高出地面4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巍巍可观。

2.朸县与濕沃

商河县在西汉为朸县地。《水经注》(旧题东汉桑钦著,南北朝郦道元作注)载:“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也。王莽更之为张乡也。”《汉书·地理志》上载:“平原郡有朸县,汉文帝时封刘辟光为朸侯,武帝时刘让为朸节侯”。高后八年即公元前180年,同年闰九月文帝即继位,两书的记载是一致的。

朸县的故城在哪里呢?《水经注》上有两句话关系到这个问题。即“商河又东迳初乡县(朸县)故城南”、“般县东南六十里,有初乡城”。据此,清叶圭绶撰《续山东考古录》载:“朸县故城在东北四十里,今棘城村。”又云:“棘城村在商河北,西北去般城里数相符,棘,朸之转音也”。笔者于1988年曾造访棘城老农,均言早年村东尽瓦砾,村北有土城墙,1958年打水井时还从地下挖出瓷濕沃器片,却有故城遗址之说。然《读史方舆纪要》还指出“朸县城,在县西北,朸音力,汉置县。”但未讲出理由,也未有具体地址,可信度不大。

据历代《商河县志》还载:商河汉为朸县,后又为千乘郡濕沃县,东汉废,晋置濕沃,三国、晋、北齐皆因之。濕沃又在哪里?《齐乘》(元于钦撰)引《水经》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濕沃县,在今高苑县西北七十余里也”。高苑,即今高青县的高城,按其方向及里程,当在惠民县南或东南,离商河较远。所以在隋置商河县后,所有记载均曰在汉朸县故地,从未提濕沃。清《商河县志》还引《惰书·地理志》曰:“商河在后魏为溼沃,后齐废,有关官故城。”关官故城在哪?至今也是个迷,待有识者考证。

3.商河的由来

商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记载,始见于《水经》,即源于杨墟县东。汉景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卢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汉高唐辖地为今禹城、齐河两县大部)。又北迳平原(秦置,故城在今平原城南王庙乡张官店)东,又东北迳安德县(西汉初置,故城在陵县城西关)故城南,又东北迳般县(汉置,后省归德平,故城在德平镇东北三十里)故城南、东陵故城(在今乐陵市东南大顾家村北)南,又东北迳初乡县(朸县)故城南,又东北迳马岭城(在今惠民县东),又东迳富平县(秦置厌次,西汉改名为富平县,东汉复故名,城在今惠民县桑落墅)故城北,分二水注于河。其流向及位置,无疑是今商河县、惠民县境内的沙河。当时所流经的八个县名均为汉或汉以前所轩,其中朸县、富平早在东汉即省或改名,远远早于郦氏注《水经》,故商河系桑钦所记137条全国较大的水道之一。当时的朸县,仅是商河流域的一小部分。但她流经麦丘、朸县城均不几里,横亘东西,对朸县的生产影响较大,也孕育了商河文化。

商河何时形成?又为什么叫商河?唐《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载:“汉成帝鸿嘉四年(既公元前17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后人加水焉”。唐初,沧州刺史薛大鼎还有一首诗曰:“洪流入海地无波,万姓欢呼麦丘坡;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也称颂了许商治水的功绩。从明代以后,又以名宦将许商载在史志,并供奉于县名宦祠。

许商,西汉长安人,安长伯,治《尚书》,善为算,著《五行论》,官至九卿。据《汉书·沟洫志》载,自成帝初至鸿嘉四年,许商先后以白博士、将作大匠、河堤都尉的官位出行治水多次。

诚然,对商河之名的来由也有其他说法,但均不为人接受。如《水经注》曰因其源头“世谓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但清末明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提出疑义,并具体论证。同时,《重修商河县志·河渠》也对许商凿河之说提出疑义,言:“许商驳孙禁欲开河,又安能自开河?”“许商与钦(指桑钦)同时,是商河不始于许商之明证。”的确,商受遣治水,曾与丞相孙禁“同行视,图方略”,也确有过争论,但争论的焦点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大河,即黄河,并非商河。再说,商河成于西汉,钦撰《水注》在东汉,相隔至少40年,并非同时。

《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后人加水,即商河改名为滳河,当在南北朝后期,因为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仍名商河,到隋置滳河,中间不到70年。至于加水旁的原因,元《齐乘》载:“刻本或误作滳,小子遂读商,为滳谬矣。”

4.滳河县的诞生与城建

商河县始置于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晚于商河之成600余年,而且在商字加水旁之后。其历史资料也始见于《元和郡县图志》:“滳河县,(中,二十,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朸县,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滳河县,因北有滳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改属棣州。”“黄河在县南八十里”,“滳河在县北一十五里”。显然,当时河、县同名并存,新置的滳河县肯定未在朸县故城,而是由河北移到河南,由距棣州40里移至80里(时属棣州,其故城在今惠民县东南,至棘城不过40来里)其地理位置,正当今商河县城。棘城已成为滳河县的东北一边陲小镇。可见,滳河县只是从朸县析出的一部分。原文开头的“中”字,系指“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到县中的中县(古代按县的户口、出产、形势等划分等级)。后周广顺三年勅:“天下县邑素有等差……,”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的为上县,中县,是个不足千户的六等县。

滳河县城的建设约在置县30年,即公元621年前后。明《商河县志》载:“唐武德中筑土城,周围三里,僻以四门,垒以砖瓦,上各建门楼,东曰明晖,西曰镇远,南曰承德,北曰拱辰。”此规模大抵含今县府大部,文化中心、供销大楼、邮政及电信楼、炼油宾馆、县委、红旗旅馆等,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

建城后有记载的第一桩事是:公元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曹华任棣州刺史,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子李师道不平,自郓遣部将*之,兵及滳河,遂破县城,*戮甚惨。华率师逐敌,斩首二千级,复县治。

相传,随着滳河的诞生和县城的兴建,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滳河文化,也日臻完善。刺史薛大鼎所写的“万姓欢呼麦丘坡”的热烈场面,正是鼓子秧歌的雏形。

5.商字复原及滳河的变迁

清《商河县志·八景》载:“城东北三十里有古桑一株,枝叶夭矫犹龙。相传宋太祖微时曾卧其下,后因呼为龙桑。摘其枝栽他处必枯。枯枝复生,邑中必有登科第者。”至1936年(民国二十年),尚存桑条一株,亦屈曲可观。今龙桑寺镇政府院内有32年、16年重生龙桑各一株。其实,传说何止于此,笔者少时还常听说,县境内的沙河是“赵匡胤铜傍铁底的运粮河”又传“赵家的河,朱家拱”。如此众多的传说,确反映了宋代对滳河的影响之大,变化之多,滳河的变迁也是其中之一。

宋初太平兴国中(980年左右)乐史编《太平寰宇记》除载:“滳河县旧十乡,今三乡”等以外,对滳河县的建置沿革、滳河的地理位置一如《元和郡县图志》,但时隔20多年,在“县北一十五里的滳河”徙为“城南三里”,并恢复了商河旧名,也就是说滳字又去了水旁。此说一见于元《齐乘》,其原文是:“隋开皇初于汉朸县置滳河县,取县南商河”,“前此皆称滳河,至宋去偏旁为商河。”还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商河,县南三里,自德平、乐陵县入境,又东北入武定州境。”“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以商河为棣州患,议徙商河南入大清河,因凿渠于此。”明《商河县志》更明确记载:“商河在县南三里,即许商所凿也。”并绘制在县境总图上。与其同时,城北一十五里的滳河被改称为马颊河,列为全县八景之一,县令曾一侗并以《马颊晴沙》为题作诗曰:“曾闻洚水势怀襄,凭轼遗踪叹杳茫;自昔九河称马颊,于今一径绕羊肠;雨余沙浅金成砾,风起尘多土作冈;沧海桑田经几变,神功千载总堪伤。”至清,又改为笃马河、沙河,知县龚廷煌又以《笃马晴沙》为题赋八景赞,曰:“璀璨精光,沐浴朝旭;浑灏流转,龙蛇屈曲;一气输金,万杨春绿;有客问津,汉时故渎。”至此县北的滳河成为“十里风尘十里沙,河堤西望少人家;路旁桃李应无主,也放夭夭一两花”。同时城南三里的商河也逐渐干涸,至清道光年间即称为古商河,俗你朱家河。

今考县境内的沙河及朱家河,即原县城北、南的两条古商河,在胡集乡陶家村西同出一源,至惠民桑落墅又汇为一流,可见上述商河南徙,并非全部,只是在商河县境内的一段及其以东的一部分。

至于商河自宋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清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先后、断续大约1500余年,从宋代至明万历初的500年中,其主、支流在马颊、徒骇、北清河一带滚动,河道极为混乱,经常数道并行。而商河正被夹于三河之间,受影响必然很大,致使河道、河名俱改。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宋代由于城北的商河干涸变沙,河道南徙,商字复原,滳河告终。但作为滳河县,仍继续绵延,只是在置县400多年后滳字去了水旁。

就在滳字去水旁不久,即仁宗时,并州榆次人高若讷来商河为令。“令有职分田牛,与种皆给予民,民甚苦之。若讷莅,独废不耕,且著为例”,历代传诵。

6.第一部《商河县志》

1386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北定中原,统兵至商河,县尹梁济民率众归附,仍为县令。自然,商河即进入明代。

1587年(万历十五年),县令曾一侗主修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商河县志》,分舆地、宫室、食货、学校、官师、选举、人物、古迹、杂述、遗文十卷,90000多字。这部县志由于时代的局限,夹杂不少糟粕,但对全县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均有全面记载,不失为一宝贵文化贵产。

从这部志书上可知,全县五乡辖六十八里。弘治五年全县8111户,79890口人;万历十五年增至11314户,123986口。明初原额地7938顷余,万历九年上、中、下地共14467顷(折征粮地19216顷余)。物产主要有黍、稷、梁、谷、麦、豆、葱、蒜、韭、瓜、桃、李、杏、梨、枣、木绵等等;夏税麦银6231多两,秋粮银20356余两,岁贡处长税丝440余斤,农桑丝绢676批余,棉花735余斤。“民务耕桑而好靡费,士多聪敏而耆学;婚姻丧葬率尊文公礼,且互相周助,绰有古风;急赋税,趋公役,颇称易使。”

从这部志书中还可看出:明是商河县出名人较多的时代。仅就进士科而言,全县自古共中19人(含原德平划入的怀仁一带),其中明代9人,占二分之一。城东孙集村孙毓,由进士授任监察御使,弹劾不避权贵,谳狱多平反;升陕西右参政,以廉勤著称,不久贬谪左布政,仍上疏论执政者,几乎为执政者所陷;上知其忠,特令辞官归居。毓侄识,登成化进士,任兵科给事中,升四品太常寺卿。识三子孟举,登弘治进士,任河南临颍县知县,升刑部主事,官至河南按察司佥事。识四子孟和,登正德戊辰科进士,任广平、滑县知县,升云南道监察御史,终真定府四品知府。城西南张大人村张九叙,弘治乙丑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兵科给事中,升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太仆寺卿,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进江防事,吴人称神;移时旱蝗为孽,百姓嗷嗷,叙上修德回天书,反复时事数千言,执政者不报,乃百计调停,民仅免荒。其他如城西北李兵马家村李馪,本为行军贰吏,天顺年间随镇朔大将军石亭迎驾英宗,授河南都司,升东城兵马司指挥,以姓及官职名村。另如,城西南隅福胜寺首座泽智,恪守戒律,尤注重修造,1468年(成化四年)与其徒浩全遍叩县中及外邑好善者资助,重修大雄宝殿、三门,并收募缘精铜八千余斤,铸造大士文佛,高3米,重4000余斤,使之号称山东第二寺。惜后因火灾等原因渐毁,现仅保存铜佛手指一个,重3斤,藏县图书馆。

明《商河县志》载,1426年(宣德元年)9月,汉王朱高煦据乐安州(即原棣州)反,宣帝朱瞻基率兵亲征,“相传其庶人驻跸于此”,于商河东门外迤北取土筑城,成龙湾,即今东关蔬菜批发市场西侧的龙湾。过去水面宽阔,水深莫测。近年由于城建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在田园路建成后,水面缩小,且污染严重。

还要指出的是,上述县志,迄今570多年,所见仅现存北京等图书馆的孤残胶卷,且页码错乱。虽可有偿借阅,但不易看懂。幸有人校注,有待付印。

7.三门一马名天下

唐天宝以后,滳河西北(时为平昌县,五代改德平县,1956年撤销后其东南部,即怀仁一带划归商河县)先后出了孟云卿、孟简、孟迟三名进士,其中卿、简尤为著名。

孟云卿(725-?)字升之,唐著名诗人之一。30岁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其诗语言朴实,存17首,其中《伤时二首》以“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之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元结、韦应物诸人,都很推重他的作品。780年(乾元三年)元结编选《箧中集》,所录沈千运等7人之诗,共24篇,其中有孟云卿5首。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遇,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下宿,饮宴散因为醉歌”记叙了相遇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孟简(?-824年),进士擢第,工诗词,重气节。811年(元和六年)出任常州刺史,开凿旧有孟渎,长21里,溉田4000余顷,民颂其绩。后又任越州、襄州、睦州刺史,官至谏议大夫。

公元934年,滳河城东孙家出了一位宰相,叫马裔孙,字庆先,少好学,慕韩愈之为人,文章皆效之,与桑维翰并为裴嗥礼部所放进士。后唐李从珂为潞王时,招为河中观察支使;从珂为京兆尹,徙镇风翔,裔孙从之,以为观察判官。潞王将起兵反,左右谋已定,招裔孙告之曰:“受命移镇,路出京师,何向为便?”裔孙曰:“君命召,不俟驾。今大王为国宗属,先帝新弃天下,监丧赴镇,臣子之道,诸人凶谋不可从也。”左右皆笑其愚,从珂独心重之。后从珂弑闵帝立,是为末帝,以裔孙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未满岁,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皆带禁职;寻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众称马相。从《五代史》等资料看,裔孙纯儒,性多凝滞,但处世谨慎。裔孙本裴礼部所取进士,及裔孙主持贡举放榜时,引新进士晋见裴嗥,裴极为激动,喜而作:“词场最喜是持衡,天遣愚夫受盛名;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裔孙遽登相位之后,未悉朝廷下事。其中书百职,裔孙预先未熟习,无能专决,只是署名而已。石敬塘弑末帝自立,遂居家不仕,时人称之为三不开,即:“居家门不开,见客口不开,入朝印不开。”后李崧相晋,裔孙以宾客致仕,得太子詹事。晋汉公卿以裔孙好文章,皆忻然待之。后周太祖即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在洛阳。每闭关养素,唯事呕呤著述,嗜八分书,往来酬客,必亲札以衒其墨迹。将卒前,见白虺缘于庭槐,驱之失所在。感《赋鵩》之文,作《槐虫赋》。956年(周广顺三年)秋七月卒于洛阳。本县展家乡孙家村北有其墓,现有石碑倾于跃进河侧,长3米,宽0.6米,额上“马”、“先”二尚能辩认。

8.好汉何止闫常留

1643年(明崇祯十四年),清兵自河间至商河,知县刘国会、典史王传芳率众固守,终因粮尽无援,城陷身亡,至此,商河又成清王朝的天下。至嘉庆年间,全县增至4万多户,20多万人。

1799年(嘉庆四年)商河西北闫杨二庄发生一件惊动清廷的事。事情的原委是:1776(嘉庆元年)原德平县从广东来了一位买官的县知事,名叫叶芳,到任后私自加征丁银漕米,大刮民膏。嘉庆四年旱灾严重,农民衣食无着,无力缴纳。叶受人挑唆,误以为闫家村廪生闫常留幕后操纵不缴,便找闫常留试问。闫常留与杨家村廪生杨橝世友善,商议一同去县衙要求减免,并解除误解。第二天杨橝及其子杨小等先行,奔在堂后,叶芳不由分说,举刀奔来,杨橝正招架之际,其子杨小一气之下抖枪将叶刺死。按清律,*知县要屠全县。杨橝自知事态严重,想投案自首,后赶来的闫常留说:“你速走,我自有处”。就这样。杨橝逃匿东北,闫常留挺身而出,自认不讳,后被押京问斩,并将其头悬于前示众。乡人收尸后,为其铸银头厚葬。从此,“闫常留,是好汉,豁出一命救全县”的民谣,久传不衰。

在商河这片土地上,好汉何止闫常留?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浙江石门举人陈锟来商河为令,兴利除害,勤恤民隐,历任10年,以卓最升梧州知州,时邑浚河未竣,日夜工所,积劳成病,未离任而卒,百姓哀之。1862(同治元年)年,城东北小屯村薛鳌,趁官府成立团练之机,自办“如意团”,并率众进城同知县进行抗捐斗争,也为此献出了生命。1892年(光绪十八年)年,瓦屋头村(现属济阳县)杨秀章为反贪官污史,联系城南百村,率数千人,手持权把扫帚及长枪大刀,围困商河城,吓得知县陈毓松出面道歉。

进入民国后,1919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商河民情“善良,勤苦耐劳”;“恶劣,强悍好斗,讼风甚炽”。1934年《山东政俗视察记》又载:“民情强悍,讼风甚炽”。这里,他从闫常留等斗争的史实,偏面、过分地扩大了“强悍”一面;没有、也不可能指出其主要方面还是商河人纯朴正直,不维官,不维强,不怕死,有勇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光荣传统。就在这个时候,不少有识之士,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求真理,求解放,踏上革命道路。其中有本县殷巷镇小于家娄凝先(1910--1984),他幼年奋进好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共青团河北省委秘书长。1930年受中央北方局派遣到山西任共青团特委*。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参加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1937年出狱后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晋察冀日报》副主编。1945年后受党组织派遣赴天津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先后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副市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还有郑路镇营子村张北华(1911--1975),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共青团济南市委*、省委秘长,1933年山东省委遭破坏,任临时省委*,不久被捕。1937年7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去泰西发动组织武装,连战告捷,令鬼子丧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济南市委*、徐州市长、市委*、军管会主任。全国解放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主席、甘肃省委常委、监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受迫害而死,1978年平反昭雪。

9.浴血八年商河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侵华日军两次派飞机轰炸商河城,炸死10多人。11月27日,日本侵略军约300人由惠民沿惠商公路进犯我县,国民政府县长石毓松及其所属弃城南逃。紧要关头,商河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甘洒热血,卫家驱寇。在如火如荼的人民战争中,商河军民先后与日伪军作战100多次,牺牲427人。同时,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也造就了一代英灵。主要是:

季成宝,郑路镇季家村人,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以串乡说书为名,搜集敌人情报,1942年被敌人*害。其长子季学文,1939年参加县大队,战斗中多次立功,由班长提升为连长。在1943年的反“扫荡”中,他潜伏在离敌人较近的藏范村,出其不备,打得日伪军抱头鼠窜,获机枪一挺,小炮一门。同年秋,又智取日伪盘据的小张家据点。1944年在载击伪乐陵县警备大队的战斗中,带领全连俘虏伪军30名,缴获取机枪6挺,长短枪350余支,战马10匹。1945年1月在李毛村与日寇“三角部队”遭遇,激战中不幸牺牲。其次子季学武,16岁当侦察员,1940年被敌人残害。“一门三忠烈,父子具英雄”的动人事迹至今流传。

张洁轩(1914--1969)原名孙原清,韩庙乡雹泉庙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商河惠县独立营教导员,1949年调渤海二分区任营教导员,转战南北,战功卓著,多次受到军委的嘉奖。建国后历任海军航空部科长、团政委、国防部七院第十研究所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刘文彬(1918--1984),原名李和祥,赵奎元乡李家集人。1939的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理员、商河县大队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黄骅县区长、县大队副政委、渤海纵队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等,为发展壮大人民武装,消灭日寇做出贡献。建国后任华东公安后勤部政治处主任、上海边防检查站政委、上海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后调贵州省,先后任省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贵阳市委统战部长、市政协主席等。

左栋周,1939年参加八路军挺进纵队商河支队,后任中共商河县委民运委员、商河县政府秘书、县长等职,建国后任禹城县长、县委*,烟台市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

另外,韩庙乡燕家村李益亭、牛堡乡大杜家村杜前、白桥乡大吕家顶替吕本支、怀仁镇洼李村李原方等,均于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建国后任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济阳、德平等几个县伪军麋集商河,约1万余人。它们筑城设险,储备给养,欲负隅顽抗,成为鲁北最大、最后、唯一的反动堡垒。8月,按照上级的战略布置,由军分区及县区武装把商河城团团包围,并组织周围数万名民兵、民工在城四周挖了一条深、宽均丈余的深壕,以阻止敌人突围。9月,渤海军区杨国夫司令员率主力到商河,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发起进攻,激战三天,于9月26日全歼敌人。从此,“商河换了人间”。

反之,在抗日战争其间,还有一个商河人,即怀仁小街子村上官云相,系国民党高级将领、集团军中将司令,于1941年1月参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遭受极为重大的损失,其罪责难逃。后去台湾,1969年病逝。

10.七十二洼及清水幻象

商河县故有聂家、陈家、团泊、姚沟、坛场、吴百户等72洼,载在明《商河县志》,并曰此72洼“遇丰倍收,遇涝则一苗不遗,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语。小洼尚多,不可胜数。”可见,72洼是商河的财富,也是包袱。

与72洼相对等的还有72官庄。清《商河县志·乡里》载,相传顺治年间河北省武邑、枣强流民来商河寄居。康熙二年知县祖良正编为永安乡,后改为安丰乡。安丰乡四乡错落,“东附德隆三庄,南附德顺三十六庄,北附仁厚六庄,共四十五庄”,俗你:“七十二官庄”。至1830(道光十年)年安丰乡又增至四十九庄。1910(宣统二年)开办自治,取销六乡旧名,划全县为九区,各官庄按地域分属之。

将七十二庄与七十二洼如此对等的呼之,因为它们有不解之缘,即官庄多居于七十二洼或其边沿,如城东的房屯、官庄,城北的小屯、广平店,城南的大岭、史庄、太平、西瓦、铁匠、栾洼等等。同时笔者了解到,这些村多杂姓,与事互相周助。也正因如此,他们团结奋斗,对七十二洼的开垦、改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对七十二洼的根本改造,还是在建国之后。1957年在牧猪、十亩田、朱洼等十几个大洼建国营农场,1958年后先后开挖商中、商西、商东等8条内河,378条干支沟,新置各种林带数千公里,现今,整个商河大地河沟纵横,树木葱茏,明显地被分割得如同棋盘。昔日的七十二洼面貌全非,完全成为商河的财富。

其实,自明至今,商河县的边界几经变动,七十二洼也稍有变动,但增减相抵,仍统称七十二洼。但七十二官庄,由于教育、婚嫁、迁徙等原因,早已和周围村庄融为一体,无明显特征。然对七十二洼的传说,却有增无减。以靠城较近的清水洼为例。清《商河县志·后跋》载:“越二岁甲午十月十三日辰时,十里坞人见清水洼中现土城,长三里许,城墙门楼具在,城墙上微有担夫行人往来。适邑人王海清中武魁之会,乙未联捷。”更有趣的是:在160年后,即二十世纪末,作家曹革非撰写长篇章回小说《清水幻象》,写清末民初商河知县携妻妾、僚属观赏清水洼中的幻象,现我县与北京盛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拍30集电视剧《清水幻象》事宜正在筹划中。相信,商河的这一清水幻象将更加炫妙离奇,广为传播。

商河的传说

商河县隶属济南市,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置滳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宋(1086年)改为商河县。

1.许商与商河的传说

传说汉朝鸿嘉年间,连年洪水泛滥,吞没了田舍,使得尸横遍野,民不聊生,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朝廷也曾三番五次派员治理河道,因所派的尽是贪官污吏,庸碌之辈,不但没能解民倒悬,救民苦难,还使得百姓如牛负重,难以生息。鸿嘉四年,暴雨连天,洪水咆哮,溢患四方哀鸿遍野,百姓妻离子散,十分凄惨。这年,朝廷委任许商任河堤都尉,责令他根治夹马河。许商带领随从日夜兼程,打道前往,不日来到鲁北境内。他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对夹马河进行实地考察。此时正是晚秋,本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这儿洪水虽已退去,却依然满目荒凉,使人触目惊心。许商决心效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为民造福。随从们在他的率领下四处奔波,看河道、查流向、探水深、画图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夹马河经现在的禹城、临邑、商河、滨州等地流入徒骇河,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留下了许商的足迹。百姓见许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征服洪水不辞辛苦,都十分感动,纷纷起来响应。流落他乡的人们陆续回来重建家园。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工作,有的随从承受不了,便流露出一些抱怨情绪。有一次,一个说:“我们的差事既苦又累、无名无利,这么干图个什么呢?”另一个也跟着发牢*:“是啊!好处没捞到一星半点,却累得七死八活,真是得不偿失。”许商十分严肃地对他们说:“食国家的奉禄,理当为民造福。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百姓的疾苦,让百姓有个安居乐业的栖息之地。我们绝不能有半点的非分之想。不管如何,我是横了一条心,不征服洪水誓不罢休!”随从们听罢深感惭愧。许商身先士卒,带领随从和百姓们挖河道、筑堤坝,将洪水引往渤海。他亲自参加每一项工程,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常年工作在治水工地上,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受到了百姓的赞扬。三年过后,洪水直通渤海不再泛滥成灾。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许商的功绩,将所凿之河更名为商河,麦邱城也改成了商河城。

2.龙桑

顺时转动拧曲身,头顶骄阳庇帝君。

古树千年传佳话,枝繁叶茂靠龙根。

据传,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逃经商河时已三昼夜未得休息。时值仲夏正午,於一株桑树下暂歇,不久便入梦乡,桑树拧曲自身随日转动为其遮荫。刘秀醒来,深为感动,便道:“尔损身护驾,日后必封。”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登基,封此树为“龙桑”,封那井为龙桑泉,建酿酒作坊,将龙桑泉水酿成美酒,年年进贡朝廷,以表示饮水思源。地方官吏为讨好朝廷,於此树旁建立寺院,起名“龙桑寺”。宋太祖微时,曾经此地,於寺前龙桑下小憩,卧而假寐,梦神默佑,称帝后封寺之土地侯爵。寺之东北角上土地庙,七十二层条石台阶,门东立刘秀碑,门西立赵匡胤碑,皆长方,高二米,宽半米,惜碑文已无考。

3.金头玉蝼蛄

汉主酣然在梦乡,莽兵追逼近拧桑。

蝼蛄斗胆惊龙驾,方使炎刘有后皇。

话说刘秀正酣睡之际,觉得身上奇痒难忍,他从梦中醒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蝼蛄在身上爬挠,一气之下便把它的头掐了下来。这时忽听人喊马叫,抬头望去尘土飞扬,原来是王莽的追兵赶到。这时刘秀才意识到多亏得蝼蛄救驾,不然自己还在梦中。他从地上捡起一根草棍将蝼蛄的头和身子接起来,撮土为墓,忏悔地说:“寡人错*了你,你救驾有功,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厚封。”这时追兵已重重包围,他急忙挺身跃马、*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包围。十数年过去了,刘秀中兴汉室,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做了皇帝。当他想起当年躲避王莽追兵逃亡商河的事,感慨万千,便为那蝼蛄雕了玉身、塑了金头,并封它为金头玉蝼蛄。

4.龙桑寺和糖酥火烧

西汉末年,王莽借掌兵权篡夺皇位,在长安称帝,改国号曰新。王莽怕刘家东山再起,遂对刘家大开*戒,对汉室储君刘秀更不放过。刘秀势单力薄,只好闻风而逃。这日,刘秀逃到商河境内,已是三天三夜没有歇息了,饥渴交加,精疲力尽,又逢盛夏季节,骄阳似火,更使得他人困马乏,力不能支。看看后边没了追兵,便在一棵大桑树下停下来歇息。他发现树旁有一口水井,就解下皮囊提水来喝,井水入口,一阵甘甜沁入肺腑,顿觉浑身舒泰。他又从马鞍上解下食袋,吃了点肉干,便倚在桑树上,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正昏睡之中,觉得右耳刺痛,用手一摸,竟是一只蝼蛄作祟,遂愤而灭之。刘秀从梦中醒来,见已是太阳西斜,可他仍然感到自己还在树阴之下,于疑惑间再看那桑树已不是原来的形状,原来那树为了能给他遮阳,随着日头的转动,已将自身拧了个麻花弯儿。吉人天相,万物庇护。刘秀心中很是感动,便自言自语说:“此桑损身护驾,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封赏。”

十几年后,刘秀复兴汉室,定都洛阳,做了皇帝。他想起当年为躲避王莽追兵逃亡商河的事,感慨万千,便封那桑树为龙桑;封那井为龙桑泉。后来,为纪念刘秀在商河大难不死才有汉室中兴,地方官员在这儿修建了一个大寺院,并以龙桑为名叫龙桑寺,也就是现在这个地名。

5.卧牛城的传说

枉借鼻钳锁卧牛,脱缰一跃过犁丘。

华山脚下多磨难,得塑金身立济州。

先有卧牛城,后有麦丘邑。商河城酷似一头卧牛,故老相传,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偷吃了仙丹,被贬於此。当时此处乃一片荒凉不毛之地,玉帝罚此牛将其耕作开垦,不久便成了肥沃的良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小麦,“麦丘”之名由此而得。有一个黑心的财主,欲霸此牛为己有,买通了张天师,让太上老君打制了一副铁鼻钳穿在了牛的鼻子里,栓上缰绳牵到自己家里。一日,神牛趁人不备,挣脱缰绳朝西南而去。在犁丘(今临邑)梵岗寺外的瓜田里,神牛正在休息吃草,被云游此地的南方相士皮三发现,这位风水先生知是一宝,顿起邪念,摘取金瓜朝神牛打去。神牛受伤,长哞一声向南狂奔,皮三追至华山脚下,将其逼入一山洞中,驱使其将隐藏在地下的金磨拉出来。神牛因瓜伤在身、铁钳穿鼻,受制於皮三,成年累月地拉磨不止。当金磨拉出地面之时,神牛因身体失重而窜出山洞,往西跑了不远劳累而死。神牛拉着金磨累死的地方变成一座小山,就是现在济南动物园内的金牛山,号称“天下第一牛”的塑像就立在那里,临邑城内亦有向南狂奔的金牛雕像。

6.岳桥的传说

彩虹飘落化为桥,误犯神龟屡动摇。

幸遇八仙从此过,移来东岳镇河妖。

早年的徒骇河,河宽数丈,水深流急。渡船在河中行驶,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人们都以为河妖作怪。沿岸各村庄的艄公已多年不敢在河中摆渡,两岸交通断绝,于是南北两岸以河为界,河北岸为商河县,河南岸为济阳县,两岸不相往来。人们都盼望来个能工巧匠,在河上架一座桥。一天,雨过天晴,东南天空出现了一条彩虹,只见这条彩虹飘飘摇摇从天而降,落在徒骇河两岸,变成了一座木桥。据说人们的心愿被已升仙人的鲁班知道了,他做了一座木桥,送到了人间,从此两岸恢复了交通。但是,这座木桥自落下后,桥身不稳,一直摇晃,只能过行人,不能走大车,几经加固,想尽了法子,就是固定不住,谁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八仙要东去蓬莱仙阁,乘车路过此处,见桥身摇摆,不能过河。便找来土地神询问才知道,桥头下压着一只大乌龟,桥落那天乌龟到岸边土窝里生蛋,木桥落下时正好压在它的背上,乌龟身子一动,桥身便随之晃动。八仙施出大搬运之术,刹时从泰山移来一块巨石,压在桥头上,木桥即可稳固。人们给桥起了名字叫“压桥”。再看巨石下面压着一只四肢舒展,头朝前伸的乌龟,巨石上刻有四个大字:"五岳独尊"。人们这才知道,是一块泰山石,因而改名“岳桥”,乌龟驮石碑由此开始。至今人们还是将“岳”读作“ya”。

7.老姜背老婆

神仙化作卖油郎,巧借葫芦测莠良。

可叹群氓贪小利,老姜身后陷汪洋。

相传商河城西北的古鬲城人有种爱占便宜的坏风气。一天,一位卖油翁来到鬲城,他边走边喊:“卖油来,卖油来,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16两为1斤)。”听到吆喝,全城家家户户都来争买四葫芦,住城东的姜老头却连买两个一葫芦,还附到卖油翁耳边说:“老兄,你这个卖法不行啊,四葫芦油正一斤,你怎么按半斤卖,这样不把老婆孩子全赔上吗?”卖油翁毫不在意的说:“没关系,我家买卖大”。接着又吆喝:“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快来买呀!”姜老汉叹了口气走了。一天夜里,卖油翁突然出现在姜老汉面前并对他说:“老弟呀,全城数你最忠厚,告诉你几句话千万别外传”。接着唱道:“远打雷,近打闪,天一下雨去庙前,门前狮子红了眼,忙背老婆城外搬”。话音刚落就不见了。姜老头半信半疑,仔细一想,话音还清清楚楚记得。从这天起,每逢下雨姜老头都到庙前去看。一天正要下雨,不知谁家一个调皮孩子把吃剩的柿子皮贴在石狮子眼上。姜老头老远就见到石狮子两眼发红,急忙跑回家,背起老伴顾不得雨急路滑一口气跑出城外,刚喘了口气,就见一道白光伴着一声巨响,鬲城转眼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8.一担二进士

一路肩挑俩柳筐,邢门义养读书郎。

名题金榜双才子,府匾高悬寓意长。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商河城南三里河村李氏族人中,有一男子出外逃荒,肩挑两只土筐,两头各坐一男孩。经过福胜寺时,住持和尚叹道,商河土地之脊薄,担不得这两个小孩子。僧众不解其意,说,不就是两个要饭的吗。住持和尚说,此一担二进士也。众皆笑不语。逃荒者一路东北而去,走到一个叫邢家村的地方,正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清晨,大人将两个孩子放在一户财主的门廊下去讨饭。此户主人邢老太爷夜得一梦,梦见二龙攀柱,起床后让家人到门外察看。家人回说,那有什么“二龙攀柱”,只有两个要饭的孩子,破衣烂衫,抱着柱子瑟瑟发抖。邢老太爷当即吩咐家人,把两个孩子接到家中,并派人在门口等候其大人归来。大人回来后被请至家中,误为孩子顽皮或玷污其门而遭怪罪,忙笑脸赔礼。主人说明原委,并询问其情,交谈中甚感此人忠厚老实,两个小孩聪明伶俐。当主人得知此人除会种地外,还会做豆腐,便将父子三人留下,辟一闲院供其寄住,并出本钱让大人做豆腐生意,两个孩子与其子弟一块读书。两个孩子不负主人厚望,十年苦读,先举於乡,后来赴京会试,连捷高中,兄弟二人同榜进士。邢老太爷万分高兴,在其南院让李氏兄弟修建进士府第。当门楼修的比邢家门高时,邢家子弟大为不悦,告之老太爷,意谓我们供他们读书成名,莫非要压我们一头乎?邢老太爷说,他兄弟二人即能高中进士,必然懂得礼法规矩,且看他怎样挂匾。门楼建好后,一巨大匾额高悬其上,上书“邢门李进士”。邢老太爷说,怎么样,门楼再高也是咱邢家的门。此匾额足以说明,李氏兄弟不忘老夫也。

9.马苔画驴

辞却寒窗旅仕途,官升七品俸无余。

省亲待客胡萝卜,胞姐求援赠画驴。

马苔,字次溪,商河殷巷镇马家庄人。幼乘家学,后得一江南落魄文人传授诗词歌赋、书法丹青,嘉庆已巳进士,安徽太平知县。据传,马苔为官清廉,省亲之时家乡灾荒刚过,无粮招待随从,只好煮胡萝卜为餐。南方随从不识此物,误作人参,归后渲染“老爷每餐用人参招待”。与马苔有隙者乘机造谣煽动,传至京城,龙颜大怒,传旨满门抄斩,得同邑、同姓、同科进士马毓林多方周旋,以头担保方免。有一年,家乡大歉,饿殍遍野,胞姐想起在南方做官的弟弟,遣子求借。马苔囊中羞涩,无力救援,又不忍心让外甥空手而归,便画了三副瘦驴相赠,并嘱不到万不得已勿卖。外甥心存怨气,不满而返,至章丘时盘缠用尽,遇一风雅店主,道及此行,并将画示之。店主观后大惊:“如此了得,没见如此好笔墨!”遂议用真驴价格易之。外甥大喜,得一真驴骑坐,带两驴之钱高兴离去。后马苔归,问及此事,连声叹息:“我画的每一副驴,给三头真驴也不换呢!”又一想,三张画能救活姐姐一家人性命,也值。后马苔辞官归隐,执教麦丘书院。

10.梁王与梁王冢庙会

齐宣王二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出兵直走大梁。孙子以减灶法惑敌,使魏将庞涓中计,诱之马陵,伏兵击之。庞涓智穷兵败,自刎而亡。齐国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太子申死于途中,葬于麦丘。现存梁王冢位于商河县郑路镇梁王冢村西北五百米,距县城东南二十公里,遗址高出地面四米,南北长五十米东西宽四十米。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遗址,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战国时梁惠王之长子葬于此后,梁王冢以其高大加之冢上长有青草伟树亦常有仙狐异类活动于此,人们渐觉其仙气灵气,于是逐渐成为十里八乡人们逢节遇事祭拜祷告所在。

梁王冢庙会从每年三月三日开始到三月九日结束,会期5天。庙会期间,梁王冢周围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南来的北往的,烧香的逛景的,大姑娘小媳妇穿红戴绿,人们扶老携幼,前呼后拥,各得其乐。

11.梁王冢神草

梁王冢上草无根,包治疑难百病身。

信是仙方疗效好,千家叩拜碧霞君。

相传六百多年前,梁王冢(详情见本咏钩沉篇)附近的三十多个村庄突发一场瘟疫,无论男女老幼,一旦染上无一生还。一时人心惶惶,寝食难安。当地名医束手无策,官府更是一筹莫展。三月三日,忽一身着素衣、腰系红丝绦,手执白拂尘,鹤发童颜的老太太来到一患者家中说,“村后梁王冢,上有无根圆形异草,可医此病”。言罢,朝冢方向飘然而去。患者家人随即召集村人前往梁王冢,遥见老太太立于冢顶之上,面朝正南。及众人爬到冢顶,老太太已踪影皆无。只见一条杏黄色神符留在冢顶,上书“泰山奶奶在此”,一圆形无根草压在符上。众人取仙草回家服用。不几日,各村瘟疫皆除。今天看来,这明显是一个虚构的传说,但就是因为这个传说,近几十年来,每逢三月三,方圆上百里的人们纷纷来此祭拜求药。一时间,梁王冢前香火不断,且这两年香火越来越旺,传说也变得越来越真实。甚至周边村里就有人声称曾经亲自在冢上取过药。记者从当地村民那里,看到了一株这样的无根圆形草,恰如村民们所说,小草的茎有些弯曲。把这草放进水中,弯曲的小草慢慢地变直了。等将小草晾干后,小草再次变得弯曲起来。

12.殷巷四古杨

伟岸挺拔四古杨,神通广大庇荫长。

参天瞻顾民间苦,坐地博施赐瑞祥。

殷巷镇位于城北九公里,旧称四杨庄,因庄北有四棵古杨树而得名。此四古杨耸立於大沙河南岸,并列於东西直线,高五六十米,形态完全一样,就连树杈和丫枝伸出的角度和方向都相同,看去似一座整齐之楼台亭阁,可谓巧夺天工。民间传说他们是皇帝的四位皇子,是两个皇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双胞胎,为治沙河之患,主动请缨治水,后自愿化树永镇沙河。传说其有仙路直通京城仙人胡同,将民间疾苦上达天庭;乡民有难,求之必应。后朝乾隆皇帝出京南巡,见此四树之形酷似宫殿,惊而祭拜之。

13.清水幻象

十里漫洼十里平,突兀显露麦丘城。

重楼翠阜出霜晓,犹见桓公破雾行。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黄河溢患,麦丘被水,城移高地至摩天岭附近,故址水浸淤积成今之清水洼。余幼时,常听长者相传,言清水洼中之古城,每六十年一显,并传清水坡村人起早卖柴曾误眠城门之外。及长,以传说为迷信。后有幸读到《清商河县志》,见载“道光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辰时,十里坞人见清水洼中现土城”,感志之言与民传相应。曹革非小说《清水幻象》中描写清末民初知县携妻妾属僚观赏清水洼之幻象,阅后知以“幻象”“蜃景”释之较切,只不解大气与光线将何处之景色折射於清水洼之中。“重楼翠阜出霜晓”,借用苏轼“海市”诗句。

14.麦丘老人“三祝三谏”成美谈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猎时追逐一只白鹿到了麦丘邑,遇到一位老人。

当得知这位麦丘老人已是八十三岁的高寿时,齐桓公便请求老人为自己祝寿。按照齐桓公的要求,麦丘老人便举杯进酒,拜了又拜。说:“使吾君长寿,金玉是贱,人民是宝。”桓公说:“你祝的好哇!寡人听受了。”老人又捧杯进酒,说:“使吾君好学士,而不恶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高兴地说:“好极了,看来我是碰到大德之人了,请老人家再祝一下如何?”老人又捧杯,拜了拜说,“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君,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这句桓公不高兴了,他认为这句祝词比不上前两句好,要求老人家改变这句。

老人流泪说:“希望君主仔细思考一下,这一祝词还在前两句之上呢!我听说儿子若得罪了父亲,还可以让姑母向父亲求情,父亲也就原谅了儿子;臣子若得罪了君主,还可以让亲近左右向君主求情,君主也就赦免了臣子。而从前夏桀得罪了汤,殷纣王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主得罪于臣下的例子,而直到今天也没听说被原谅过。”

齐桓公听后深受启发,他亲自把麦丘老人扶上车,并自己驾车回朝,在朝庭上行了封官之礼,让麦丘老人做麦丘邑的地方官,主持地方事务。

麦丘老人三祝三谏齐桓公的故事,折射着商河人最初的民本思想。因而,“麦丘三祝”亦成为流芳百世的千古美谈。

15.福庆寺

不忘佛陀真修行,效仿慈悲度众生。

腊八共庆成道日,熬制佛粥奉亲人。

商河县常庄中学的旧址--福庆寺,原先是座古老的寺院。随着光阴流逝,几经战乱,年久失修,寺院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一些神奇美妙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人们中流传。

福庆寺历史悠久,民间至今流传这样的故事。

福庆寺始于唐朝文宗年间,是商河县唯一仅存的寺院遗址。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有11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朝香火极盛,到达鼎盛时期,是商河、惠民乃至齐鲁、华北等地的著名寺院。据传,高僧福庆云游至徐太院村西北处,发现此地松柏苍翠,杨柳茂盛,禾苗茁北,塘水清澈,顿觉此地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建一寺院,以了结自已的终生夙愿。他的举动得到当地府衙和善男信女的积极拥护和大务支持。他倾其毕生精力,建起了占地80多亩的寺院,并以其法名加以命名,相沿至今。

(一)哑巴制作寺样

福庆寺南边一里远的地方,有个村庄叫徐太院。从前这村里有一个姓徐的哑巴青年。他自幼父母双亡,从七岁就跟着哥嫂过日子。

别看哑巴不会说话,可人倒是满伶透。什么活只要让他看上一眼就会干,还能创出新的花样来。他编的凉席、草帽、花篮,做的鸟笼子,蝈蝈盒什么的,不光样子新颖而且还坚固。

哑巴长到十八岁时,已成了十里八村闻名的编织巧手。这年秋天,哑巴从新砍的秫秸里挑选出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四色,劈成席篾,截下了秫秸稍上的挺杆儿,做成了一个一个比方桌还大的笼子。这个鸟笼子不光个大,还做工精细,设计出奇。看上去整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笼子里安排了主院、陪院,有正房、有侧室、有前门、有后门。高大的象厅殿,矮小的似草舍。红色的是柱,绿色的是窗,白色是壁,黄色是顶,白白绿绿,红黄相间,十分好看。乍一看,形似一座华丽的寺院。

就在这年,哑巴身染暴病不幸死去。哥嫂二人非常悲痛。为表手足之情,特意请来僧人为哑巴诵经超度亡灵。其中一位僧人,看中了这大鸟笼,愿花三百两银子将这鸟笼买下。

相传,福庆寺就是这位僧人让工匠们仿照哑巴做的鸟笼建起来的。这位僧人就是后来福庆寺的方丈。

(二)鲁班显灵

很久以前,一位云游四海的高僧来到了商河东边的常庄村,看重了常庄东南方的一块风水宝地,便同几位佛门子弟联名上疏官府,买下了这块土地,要在这里建一寺院。

建寺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引得那些能工巧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争工献艺。开工这天,一位僧人将一个比方桌还大的鸟笼子放到工匠们面前,用手指着鸟笼子说:"各位师傅,这就是寺院的图样,哪位愿为首施工?"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着很为难。就连很有名气也很有文气的李木匠,也只是低头不语,一筹莫展。

李木匠的几个徒弟年轻好胜,看到这个场面便七嘴八舌的说:"师傅,您挑头咱师徒干。这有啥?楼台亭阁咱啥没建过,还盖不了个和尚寺吗?"在场的工匠们一想,正好借这个台阶,就随声附和地说:"是啊,还是李老师挑头吧"。见此情景李木匠也不好意思再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应下这建寺差使。这阵子,李木匠可真有点骑虎难下,整天瞅着鸟笼子反复琢磨,始终也没理出个头绪来,心里又烦又闷。

正在这个当儿,下八仙中的鲁班去看他的赵州桥,路过此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我何不到场点化点化他们,也好给我的徒孙们争争气。"想到这,就立即变作一个又矮又瘦的小老头,去找这里的工匠李木匠。

李木匠正为建寺图样的事犯愁,忽听说有人求见。走出工棚一看,见是个又瘦又矮的小老头。浑身衣裳破烂,满脸灰尘,干枯的手又黑又脏。脚上趿拉着一双快掉底的鞋,背后背着一套生了锈的木匠家什,一看这副样子就让人不舒服。李木匠把鲁班打量了一番就问:"有何贵干?"鲁班说:"请师父行个方便,给我找点活,也好混碗饭吃。"

李木匠不冷不热地说:"混饭吃?八成是想混副棺材板吧!你偌大年纪,沾风即倒,木匠行里的活你能干啥?也好,给你找点力所能及的活吧。"说到这里,他右手一指东边一根两搂粗,一丈长的大木头说:"你去那刮树皮砍木楔吧"。

鲁班很快刮完了大木头的树皮,然后拿起破墨斗,在大木头上横三竖四,左五右六,歪七斜八地打起墨线来。不大一会儿,就把这根木头打了个遍,看上去谁也不知道是下的什么料。最后他把木头竖在了一块大石板上,就去找李木匠。

这时候李木匠正和几个高手艺的木匠围着鸟笼子,商量建寺图样。鲁班走过来看了一眼,便放到李木匠跟前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建寺寺不见,知妙有何难,忠心良知变,高城需地看。"李木匠回头一看,见又是那个矮瘦的小老头。正想发作,只见鲁班忙赔礼说:"冒犯,冒犯"。李木匠又看了看那纸条,瞬间茅塞顿开。只见他一拍大腿,忽地站起来说:"对呀!按谐音不就是见寺似不见,直描有何难,中心量至边,高呈需低看吗。"其他几个木匠还是迷惑不解。李木匠说:"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见寺似不见,就是说,寺院的样子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像看不见一样呢?直描有何难,是说按照笼子的每组结构划下来,量出尺寸,然后再放大,再设计就不难了。中心量至边,就是在测量的时候先从中心向四边量。高呈需低看,也就是把笼子吊在高处,再去看笼子的影子。同时还可以变化一下光照的方向,就能划下笼子每个侧面的尺寸"经李木匠一解释,大伙顿时全明白了,图样的难题解决了。可是,再找那个小老头却不知去向。李木匠赶忙跑到那根大木头旁去找没找到,看到的只是那根立在石板上的大木头。李木匠命人把木头放下,谁知这根木头一放下却成了一堆大大小小的木楔。李木匠一下子明白过来,料想是他的祖师爷鲁班显灵,他连忙跪倒磕头,对天叩拜,感谢祖师爷下界传艺。

建完福庆寺,正好用完鲁班解好的那堆木楔。而每块木楔都是拿过来就用,不需再砍。从此便有了"秀才怕写贴,木匠怕砍楔"说法。

鲁班显灵的故事,成了当地流传的佳话。

16.福胜寺

古寺庭深殿五重,巍峨壮丽显峥嵘。

晨钟暮鼓警尘世,丈六金身两吨铜。

福胜寺位于商河县城西南隅,始于汉,唐武德年间重修,前后殿增至五重,雕镂极工。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福胜寺首座泽智与徒弟浩全募缘精铜八千余斤,铸造大士文佛,置于福胜寺大雄宝殿之中,铜佛高3米,重4000余斤,盘坐余莲花座上,双手合十,笑眼微睁,嘴角上翘,两耳朝环,耳垂下端缀一付碗口大金环,头顶桂冠,庄严世尊,铜佛背后铸有大明成华十八年铸造字样。大铜佛两侧,严密复选假木雕刻释迦、弥陀二佛立于左右。大殿制度宏深,气象轩豁,巍然焕燃,金壁辉煌,观者皆稽首生敬。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及三门,使之号称山东第二寺,以“梵宇春晖”名列商河八景之一,香火兴旺。后来福胜寺被焚,嘉木雕刻释迦、弥陀二佛均被烧焚,唯铜佛完好无损。辛亥革命后,该寺曾被命名为中山公园,解放前,汉奸田敬堂于1943年修复部分建筑,改称大寺,将大铜佛供奉于正殿。1945年商河解放后,拆除寺庙,重盖小屋以保护大铜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保护大铜佛,将其移至县文化馆院内特加保护,但后来仍未逃脱惨遭毁坏的厄运,被视为“四旧”砸烂后当作废铜卖掉。现仅剩一个手指,重1.5公斤,藏于县文化馆。福胜寺废迄,原址北部现为原西酒厂及商河县畜牧兽医站家属院,1969年县政府将南部修建为革命烈士陵园(199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胜寺遗址是目前我县唯一保存较好的大形寺庙遗址,其文化内涵丰富,保护价值和历史价值较高。

17.许佑寺

许佑寺位于商河县县城东龙桑寺镇宽河街村,该村为明清官办古驿站驻地(古代商河县有四个驿站,宽河村为县东驿站),当时宽河街也是乡所驻地和有集市的村庄。村内街道是十字街,和商河城相似,也分为东西南北街。村的周围都修筑了又宽又高的围墙,专门为防贼寇*乱。各街头筑有墙门,并修建庙宇四座,东街二郎庙,西街土地庙,南街关公庙,北街郑公庙。村北有个大寺院,名叫“许佑寺”,占地四十多亩,迄今仍有高台瓦砾,古井犹存。据传,该寺庙始建于宋末元初,毁于清代。当时庙宇建筑宏伟庄严,僧人众多,香火甚盛,名扬四乡,并有“先有许佑寺,后有宽河街”的说法。庙中有大钟,可让四个人在里面看打牌,现大钟去向不明。

商河县历史遗址

1.打狗店遗址

打狗店遗址:位于商河县韩庙乡打狗店村西首,距县城30公里。分布面积为100×130平方米,埋入地下约4米,2008年3月打狗店村委修建鱼塘时被发现,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考察认定为商周时期的古村落聚住遗址。保存较好,是济南市黄河以北,冲积平原地区商河县境内,为数不多的商周时期的古村落聚住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灰夹砂陶鬲口沿,鬲足,灰夹砂陶片,极具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出土较为完整的类似骨刀的骨质器物一件﹙现存于商河县文物管理所﹚,其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对深入研究商河县,商周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祥实的实物资料。

2.西瓦屋头遗址

西瓦屋头战国遗址:位于商河县玉皇庙镇西瓦屋村西,距县城20公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保护单位,分布面积为400×300平方米,2009年春挖土筑路时距地表3.5米处,出土部分战国时期的陶器物残片和高足豆柄,同时在遗址内发现一形制较大的古墓(因使用机械夜间作业已全部毁坏)出土部分战国时期的陶器物碎片及构筑墓室所使用的石板等,是济南市黄河以北,冲积平原地区商河境内为数不多的战国时期的古遗址。其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对研究济南市黄河以北,冲积平原地区商河境内战国时期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3.营子遗址标本

营子战国遗址:位于商河县郑路镇营子村北500米处,距县城25公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单位,是战国时期的小城址,分布面积为400×350平方米,遗址呈长方形分布,中部现存有两条南北走向高岭,高1.5米、宽5米。是营子遗址的内城墙,东西间距150米,南北长300米。遗址内土丘连绵,瓦铄遍地,残破的建筑砖瓦随处可见,采集到数量较多的陶器标本,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考察认定为战国时期的小城遗址。该遗址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深入研究济南市黄河以北冲积平原地区战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4.苏王遗址

苏王遗址:位于商河县韩庙镇苏王村西北300米处,距县城30公里,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50米,呈方形状,遗址北部存有50×50平方米的高台,高1.2米,于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高台断面遗存暴露,文化层清晰,存有残破的建筑砖瓦及陶罐口沿、陶质器底、陶器物碎片等,汉代文化特征凸显,经有关考古专家考察认定为汉代古村落遗址,其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对进一步研究济南市黄河以北,冲积平原地区商河境内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资料。

5.大屯遗址

大屯遗址:位于商河县韩庙乡大屯村西南300米处,距县城30公里,分布面积为110×170平方米,高出地面1米左右,呈长方形高台状,2008年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被发现。遗址文化层清晰丰富,采集到数量较多的瓷器物碎片,陶罐口沿及深灰色陶片和建筑砖瓦等,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我县唯一保存较好的两晋时期的故聚落遗址。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对研究我县历史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6.古城墙遗址

古城墙旧址:位于县人民公园西北角,始建于唐武德中期,是商河古县城的内城墙,土筑而成,明清两代对其进行修善。原古城墙墙基底宽15米,上宽10米,高7米,毁于民国末年。据明清县志记载原城墙呈椭圆状,周长3里,设有四门分别为东曰(明晖),西曰(镇远),南曰(承德),北曰(拱辰)。现存有长50米,宽15米,高1.5米的城墙基址是原城墙由东门连接南门的其中一段,于2009年被公园管理处复原供游人参观。

古城墙遗址,历史悠久,距今1388年,是千年古县的历史见证,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被记录登记并加以保护。残存的古城墙不仅是我县人类历史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缩影而重要的是保存至今其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浑厚,对研究我县历史发展及城市建设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7.台子刘遗址

台子刘遗址:位于商河县贾庄镇台子刘村西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北与古麦丘邑古城址相望,该遗址高出地面4.5米,呈方圆形状,占地面积为60×60平方米,高台顶部现值有树木,蓬蒿丛生,野生动物时有出没,断面处残留大量绳纹筒瓦和刻有几何纹饰的残砖,其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几经专家考证为秦汉遗址与古麦丘邑古城遗址一脉相连,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1996年被确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河村庄的故事

在商河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很多村庄,入村的村碑上记录着每个村的历史演变。有些村碑或者乡村志上记叙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它们讲述了村庄名称的由来或在传递村里人某种希冀和信仰。张大人村、龙桑寺、前后四羊……这些有意思的村名就藏了不少故事。

1

张大人村

2

龙桑寺

3

前、后四羊

4

张公亮村

5

张天鹅村

6

岳桥村

7

亚林庵村

8

玉皇庙

9

杨家楼村

10

李桂芬村

11

高仙庄村

12

宽河村

1.张大人村

张大人村位于商河县城西南10公里、玉皇庙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张大人”村名延续了500余年。

据考证,张氏家族始祖张巨川携子于1368年因避战乱迁至商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遂被编户在县治西南20里许顺德乡七里二甲。后子孙繁衍,里甲内无异姓,人丁旺盛,故称“张家老庄”。

自张氏始祖张巨川1368年迁居以来,距今已有640多年。其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从明朝宣德(公元1426年)到万历(公元1619)年间,张氏四世祖到十世祖,举人、经元、贡士、进士频出,父子、叔侄、兄弟同仕,祖孙三代同受诰封,兄弟三人同登皇榜,前后为官者共有20多人,先后有五道圣旨嘉奖为官者的父母,前后共有12座皇帝赐建的功德牌坊。

公元1505年,张氏七世祖张九叙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忠君爱国,有大臣之情操,最终提升为兵部左侍郎,加衔少司马,为当世名臣,人称“张大人”,因其命村名为“张大人村”。又因传说张氏七世祖张邦瑞为郎中时,以年历资格应调至芜湖扎新关,可得黄金万两,但张邦瑞力辞不要。明世宗登极时,曾赋七言诗两首加以赞赏。明世宗为亲王时,与张邦瑞有朋友之交。公元1522年,明世宗登宝位时召之重用,张邦瑞仍上书力辞,以知府而告终。皇上嘉奖:张邦瑞“志节清廉”,称张邦瑞“有大人之风”。因此表彰其村为“张大人村”。故“张大人村”的称呼延续至今。

2015年,张大人村“二甲张”七世祖张邦辅夫妇的墓志铭出土,墓碑上的文字对于研究张大人村的历史发展有重要意义。

2.龙桑寺

龙桑寺是商河东部的一个乡镇,距离商河县城15公里左右。相传,西汉末年,王莽借掌兵权篡皇位,在长安称帝,改国号曰新。王莽怕刘家东山再起,对刘家大开*戒,对汉室储君刘秀更不放过。刘秀身单力薄,只好闻风而逃。

这日,刘秀逃到商河境内,已是三天三夜没有歇息了,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又逢盛夏季节,骄阳似火,更使得他人困马乏,力不能支。看看后边没了追兵,便在一棵大桑树下停下来歇息。他发现树旁有一口水井,就解下皮囊提水来喝,井水入口,一阵甘甜沁入肺腑,顿觉浑身舒泰。他又从马鞍上解下食袋,吃了点牛肉干,便倚在桑树上,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刘秀这一觉睡得美极了。正当他酣睡之际,觉得身上奇痒难忍,他从梦中醒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蝼蛄在身上爬,一气之下便把它的头掐了下来。抬头一望太阳西斜,可自己仍然还在桑荫之下,再看那桑树已不是直直的,而是拧了个弯儿为他遮身。真是吉人天相、万物庇护。刘秀心中很感动,便自言自语地说:“桑树损身护驾,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加封。”话音刚落忽听人喊马叫,远远望去尘土飞扬,原来是王莽的追兵赶到。这时刘秀才意识到亏得蝼蛄救驾,不然自己还在梦中,“我如命归九泉,大汉江山也无指望了。”他从地上捡起一根草棍将蝼蛄的头和身子接起来,撮土为墓,忏悔地说:“我错*了你,你救驾有功,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加封。”这时追兵已重重包围,他急忙挺身跃马,*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包围……

十数年过去了,刘秀中兴汉室,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做了皇帝。当他想起当年躲避王莽追兵逃亡商河的事,感慨万千,便封那桑树为龙桑;封那井为龙桑泉;为那蝼蛄雕了玉身、塑了金头,并封它为金头玉蝼蛄。后来,为纪念刘秀在商河大难不死才有汉室中兴,地方官员在这儿修建了一个大寺院,并以龙桑为名叫龙桑寺。刘秀又叫在这儿建酿酒作坊,将龙桑泉水酿成美酒,年年进贡朝廷,以表示饮水思源。

龙桑树不知何年何月完结了它的生命,金头玉蝼蛄也不知去向何方,但龙桑泉水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流淌。如今在龙桑寺镇早已没有龙桑泉水,前几年修建龙桑公园的时候,当地政府在公园内移入了桑树,雕刻了金头玉蝼蛄,在雕刻背面记录了龙桑寺的传说。当地人有一个说法,当时刘秀曾对金头玉蝼蛄说“去山里吧”,结果金头玉蝼蛄错听成“去山东吧”,所以山东等地多蝼蛄。

3.前、后四羊

村里流传着“四只羊”的故事

前四羊村和后四羊村位于孙集镇的西北角,在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四只羊”的故事。相传,汉光武帝刘秀途经商河(当时并非叫商河)去南阳,凌晨时分在此地,深夜在浓雾中清晰地看到四只羊在大雾中角抵,故而得名四羊坞。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在四羊方尊中借四只卷角山羊来象征脚踏实地,故而当地人曾将此地解释为宝地。

4.张公亮村

十岁幼童替父申冤

张公亮村位于许商街道办事处,明代商河有一告老还乡的兵部马侍郎,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青龙庄张富辉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被马侍郎诬告打入死牢。张富辉10岁的儿子张公亮替父申冤,只身进京告状,历尽千辛万苦打赢了官司。十岁稚童进京告状、替父申冤的故事传遍齐鲁大地,张公亮远近闻名,成了青龙庄的代名词,慢慢地将青龙庄村叫成张公亮村了。

5.张天鹅村

一只天鹅带走了九十九只鹅

张天鹅村位于郑路镇西南约十华里,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此地原为一片洼地,一位张姓老人在此养了九十九只鹅,总是凑不起一百只。突然一天,一只天鹅从空中飞过,高叫一声,九十九只鹅随之向南方飞去(现在章丘一带有一村名为落鹅寨,传说是这些鹅停歇过的地方)。从此,老人开始了艰辛的开荒、耕种。很快就使这里变成了春华秋实的沃土,周围的乡亲以为这里有天鹅留下的灵气,便聚集过来,命名张天鹅村。

6.岳桥村

岳桥村位于白桥镇,早年的徒骇河,河宽数丈,水深流急。渡船在河中行驶,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人们都以为河妖作怪。沿岸各村庄的艄公已多年不敢在河中摆渡,两岸交通断绝,于是南北两岸以河为界,河北岸为商河县,河南岸为济阳县,两岸不相往来。人们都盼望来个能工巧匠,在河上架一座桥。

一天,雨过天晴,东南天空出现了一条彩虹,只见这条彩虹飘飘摇摇从天而降,落在徒骇河两岸,变成了一座木桥。据说人们的心愿被已升仙人的鲁班知道了,他做了一座木桥,送到了人间,从此两岸恢复了交通。但是,这座木桥自落下后,桥身不稳,一直摇晃,只能过行人,不能走大车,几经加固,想尽了法子,就是固定不住,谁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八仙要东去蓬莱仙阁,乘车路过此处,见桥身摇摆,不能过河。找来土地神询问才知道,桥头下压着一只大乌龟,桥落那天乌龟到岸边土窝里生蛋,木桥落下时正好压在它的背上,乌龟身子一动,桥身便随之晃动。八仙施出大搬运之术,霎时从泰山移来一块巨石,压在桥头上,木桥即稳固。人们给桥起了名字叫“压桥”。

再看巨石下面压着一只四肢舒展,头朝前伸的乌龟,巨石上刻有四个大字:“五岳独尊”。人们这才知道,是一块泰山石,因而改名“岳桥”,乌龟驮石碑由此开始。至今人们还是将“岳”读作“ya”。

7.亚林庵村

古时候,麦丘邑(今商河怀仁古城)西南十里处有一高地,周围松柏苍翠,茂密遮天。林中有一院落,名为养神庵,王福顺一家在此居住。

王福顺膝下有孪生儿子,长子王平,次子王鄂。父子三人都爱书如命,手不释卷,尤其福顺老人,年近七旬仍嗜书成癖。近日,他又借来《奇门遁甲》一书,昼夜苦读,废寝忘食。

王福顺看了《奇门遁甲》,探得书中奥妙、随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从此,他将草堂的横匾改为养龙庵,由潜心养神改为蓄意成龙。

一年后,王福顺用奇门遁甲之术,按阴阳五行,八卦方位,分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葵水,中央戌已土,把个养龙庵整套院落布置停当,形成一个阵局。随即又在八卦中宫处挖了口东西向椭圆的深井,作了他死后变龙的安排。

王福顺苦心操劳,气衰力竭一病不起。他自知杨寿将尽,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十天后就是甲子日,是吉日良辰,我要在那天归阴。死后切勿将我装棺入殓,把我赤身裸体葬于深井,头朝东方,头上戴个铲头,手和脚各套上个锺金,封好井口。一百天内谁也不准启封看尸,千万照我说的去做,否则前功尽弃,大祸临头。”

甲子日夜间子时,王福顺吞金身亡。王平、王鄂照爹的嘱托将他安葬。就在快要下葬的时候,王鄂见其父一丝不挂,于心不忍,便给父亲穿上条裤头封号了井口。为掩人耳目,在院外又搭一灵棚,放一空棺供亲戚朋友吊唁。一家人守口如瓶,处处谨慎,但等百日后真龙归海,天翻地覆,一跃成为当代君王。

京城有一善识星象的大臣。此人姓鲜,博学多才,通晓奇门盾甲之术。常与皇帝观星,测卜、解梦,说道,深得主子宠爱,人称仙大人。

一天,仙大人夜观星象,查知紫微星移位,,中宫暗淡,奎星充光。便测知主宫真龙即显,要改朝换代,新主当立,乃不祥之兆。不由得大吃一惊,慌忙禀报皇上,领了御旨出门暗地查访。

仙大人扮作商人,骑一头毛驴,带上罗盘,照观星台所示方向,行了数日来到了养龙庵。见此处松柏碧绿,白杨参天,流水飞雀、炊烟缭绕,宛如玉带祥云。他触景生情,称赞道:“真乃仙境,藏龙卧虎之地也。”走近一看,才知是按奇门遁甲术,设置的一所院落。顿时愕然失色,没想到乡间竟有如此高人,定要看个究竟。想到这里,借天色将晚,敲门投宿。

王家兄弟见是过路商人,便留了下来。夜间仙大人偷偷起床,见院内无人,放好罗盘,对准星位,悄悄地摸到井边。他挪开井盖,见井下金光闪闪的一条巨龙伸向东方,身上已长出了鳞片,但不知腰间为什么还有一黑箍。仙大人知道倘若这条巨龙钻入东海,王氏兄弟就成了真龙天子。他赶紧画了道符,投入井内,盖好井口,回到屋里。翌日,仙大人辞别了王家,回京复命。

一月后,朝廷派来兵马,围困了养龙庵,厮*了王家满门,焚烧了王家宅院,并在院中深井上面修建了一座神殿,塑上二十八宿神像,借助神灵,压住井下这条龙,永久不让他出世。而后,皇帝又御笔亲书压龙庵三字大匾,悬挂殿前,以示其威。

后人就把压龙庵讹传为亚林庵。

8.玉皇庙

玉皇庙,传说是玉皇大帝出生的地方。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得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人们为纪念他的善事善举,建起了一座庙,誉为“玉皇庙”。随着历史的演进,“玉皇庙”被后人沿用至地方行政区域的代称。

9.杨家楼村

传说明朝年间,杨四湖在沙河岸边开了一家"四湖客栈"。他乐善好施,不畏权贵。一秀才进京赶考病在店中,他请医熬药,精心伺候,待病愈已误考期。杨四湖解囊相助,送秀才返回故里。一日县令至此住店,杨因客满而辞,得罪了县令。日后县令借故发难,封了他的店门,并罚他雇40辆大车往武定府运粮。不料武定知府正是进京赶考的秀才。知府为报恩赠他若干钱粮。杨四湖得赠银在"四湖客栈"建起了两层土楼,名曰"杨家楼",后来村落便以杨家楼为名。

10.李桂芬村

话说康熙帝登基这年的秋天,在商河县仁厚乡(即今之殷巷镇)一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孩,听到接生婆道喜说又添了一位公子,孩子的爹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很久以来一直盼着的是生个女孩。原来,这户人家祖上就是京城御苑里专门看护梨园的管家,老人家告老还乡之际把京城御苑里上好的鸭梨苗木带回家来,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养护,到康熙登基这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成了种梨的行家里手,村里人都以种梨为荣,这家人更是因为祖上的流传下来的好技艺倍受推崇。可美中不足的是这家人几代下来虽说家族兴旺,但总是没有千金之喜,到这孩子还在娘胎时,他上面已经有了五个哥哥。于是,他爹娘就商量等他出生不管是男是女,一定要取个女孩子的名字,所以还没出生就先取了个名字—李桂芬,接生婆给他爹报喜的时候,他爹也就当即拍板说男孩就男孩反正就叫他李桂芬了。

李桂芬的童年是在家里的梨园度过的,生于斯、长于斯,成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不但对梨园感情深厚,性情也如甘甜的鸭梨,他不仅敦厚朴实、浓情似水,而且上孝下悌、待人友善,深得乡亲们的喜爱。源之于先天的性情相通,加上常年的细心揣摩,李桂芬对于梨树的栽培管理,自有过人之处。后来,兄弟分户过日子,李桂芬什么财产也没跟家里要,就要了家里的二亩梨园。经过自己的精心照料,他的梨园每年不仅产量多,而且品质上乘,成为本县每年必选的进京贡品之一,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喜爱梨园管理,李桂芬另外一个爱好就是跑秧歌了,可惜的是因为村里当时没有自己的秧歌队,每年元宵闹十五时,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外村的秧歌队来本村表演,自己只能在场外的角落里跟着蹦跶,同时也滋生了一定要办起本村秧歌队的强烈念头。正好,康熙19年初奉天辽阳人白昆玉上任商河县令,这位新任县令也是位秧歌迷,就鼓动到春节的时候操办全县的秧歌比赛,一时成为全县热点话题。依靠梨园过上富足生活的李桂芬再也坐不住了,他兴奋地跑到族长家里去,说要把当年的梨园收入全部捐出来操办村里的秧歌队参加比赛,得到族长支持后他兴冲冲回到梨园更加卖力地养护着。转眼,秋天到了,李桂芬每天看着梨园里硕大澄黄的果实,耳边不由自主地涌动着震天的锣鼓声,心里无比甜美,就等着收获的那天了。

眼看着梨园就要收获,李桂芬也感到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晚上,李桂芬刚在梨园的老屋里睡下,就听外边人声嘈杂,原来江湖上时称“三毛眼”的土贼来梨园打劫,李桂芬人单力薄,痛苦地看着一众土贼在梨园里糟蹋,最后,为首的三毛眼又看上了梨园里一棵最大的梨树,命手下砍倒这棵梨树为自己打制坐椅。这棵树可是李桂芬的心头肉,他一直奉为梨王格外上心,眼看土贼们的斧头就要落下,李桂芬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保护梨王,可土贼们这时也红了眼,就拿斧头往李桂芬身上砍去,直到李桂芬血流如注没有一丝气息。之后,武秀才刘青芝率众把土贼赶跑,发现李桂芬已然气绝身亡,但仍圆睁双目,两手死死抱着已经倒下的梨王。

三天后,村里的百姓号哭着把李桂芬下葬。来年春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李桂芬家梨园里那棵梨王根部长出了新苗,渐渐长大,转眼夏天成树挂梨了,到秋天成熟的梨子比以前更加甜美。人们认为这是李桂芬复生了,是老梨树显灵了。有人试着对着这棵梨树喊叫“李桂芬”,霎时梨树的树冠晃动不止,满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人们以为这是梨树的回应,更加相信这棵树是李桂芬的化身了。赶上这年秋天康熙皇帝南巡路过德州,就有地方官员把这棵树上的梨子呈上,皇帝赞不绝口,当听到说梨树死而复生的事后,当即口谕敕封“李桂芬梨”。后来,人们就渐渐地把这个村叫做李桂芬村。现在,不仅李桂芬梨名扬四海,那棵死而复生的梨树也一直保存至今,算起来它已经有300多岁了,但它还是年年结果,兴旺不衰。

人们觉得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是梨树的家园,人们又在这个地方种起了梨树。以后再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李桂芬村里的大片梨园,就是在李桂芬梨园的原址上发展起来的。

今人有诗赞曰“时过境迁三百年,沃土育出贡梨园,一口香梨芳四溢,殷巷贡梨美名传。”李桂芬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吧。

11.高仙庄村

在麦丘之城商河县的东部,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高仙庄村。

在高仙庄一代代的老百姓心中,那就是村里的保护神女神仙,孝子贤孙的典范:只为守候先父坟墓,一生未曾婚嫁的孝女:高仙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的,我们都尊称她为高大姑、姑姑……

相传,西晋年间,高大姑的父亲高栏在朝为官,得知皇帝病重,心急如焚,随去东海寻求医治良方灵芝草,东海龙王信听奸臣挑拨,陷害高栏,将其葬身于入海底,使其不被别人发现……

许久未归的高栏,让姑姑之母心生担忧,郁郁寡欢,久病不起,抱病而终,孝女高仙姑先后失去了疼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伤心欲绝,誓死要把父亲遗骸找回,与母亲合葬……

高仙姑独自划船前往东海寻父,一路走,一路哭泣,声声呼唤父亲,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东海,东海龙王矢口否认陷害忠臣,说并未见过高父,高仙女围在东海哭了三天三夜,她的哭声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生灵,感动了万物……更感动了云游的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洞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训斥东海龙王将其父亲归还,东海龙王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但又不知道高父葬于何处……

观音菩萨被高仙女的孝心打动,随手取下头戴的玉勺金簪,让她挖三勺,就可以找到父亲遗骸,高仙女感激涕零,磕头叩拜感谢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

第一勺下去,海水舀干,到处一片淤泥连天……

第二勺下去,淤泥全无,到处都是尸骨残骸……

第三勺,菩萨略实仙法,口念高栏之名,随即高父遗骸显现……

菩萨命令东海龙王把高父遗骸安全送回故乡,与高母合葬,代父母合葬后,让孝女高仙姑位列仙班……

东海龙王和高仙姑一路艰辛,舟车劳顿,途径高仙庄村南徒马河,人发马累,下轿休息,高仙姑牵着马儿一块到河边喝水,马儿喝了水以后立马精神抖擞,连连奋蹄,向姑姑和东海龙王跪拜;因为东海龙王经菩萨指点,想报答菩萨、和高仙女的不怪之恩,对此地早施了仙法,变成了风水宝地,让高仙女将父母葬于此地,并许愿此处以后百里内不会下冰雹砸坏此处所有生灵,此处以后会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孝子贤孙辈出。高仙姑听从了东海龙王的建议安葬了父母双亲,随即和观音菩萨请愿,不愿位列仙班,愿做个凡人守候父母坟前,尽子女一片孝心,终身不嫁……

观音菩萨心存善念,对高仙女的做法大加褒奖,准予为其父母守孝,赐名:高仙女,位列十大孝女之首;村庄赐名“高仙庄”。

2014年,高仙庄村的父老乡亲为了感念高仙姑多年来给村里带来的保佑,于是集资修建了坟墓和事迹瞻仰杯,并且塑造了雕像,以供村里后人瞻仰怀念。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四邻八乡的人都会来上香磕头。祈求高仙姑的保佑。

距今约几百年了,方圆百里,未曾下过冰雹,连年风调雨顺,家家顺风顺水,户户和睦相处,孝子贤孙不计其数……

12.宽河村

宽河村位于龙桑寺镇西南部,东与孙集镇北李家村为邻,西与孙集镇梁家村、小吕村隔河相望,南与孙集镇南郭家村接壤,北与双杨孙村连接,全村呈方正形。

宽河村原名宽河街,据商河县志记载,宽河街为明清官办古驿站驻地(古代商河县有四个驿站,宽河村为县东驿站),当时宽河街也是乡所驻地和有集市的村庄。村内街道是十字街,和商河城相似,也分为东西南北街。村的周围都修筑了又宽又高的围墙,专门为防贼寇*乱。各街头筑有墙门,并修建庙宇四座,东街二郎庙,西街土地庙,南街关公庙,北街郑公庙。村北有个大寺院,名叫“许佑寺”,占地四十多亩,迄今仍有高台瓦砾,古井犹存。据传,该寺庙始建于宋末元初,毁于清代。当时庙宇建筑宏伟庄严,僧人众多,香火甚盛,名扬四乡,并有“先有许佑寺,后有宽河街”的说法。庙中有大钟,可让四个人在里面看打牌,现大钟去向不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