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3:02:01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明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相关人物为曹睿、司马懿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1)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2)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月,诸葛亮出兵斜谷,屯兵与渭水之南,司马懿奉命率领诸军前去迎敌。魏明帝曹睿下诏给司马懿说:“你只要坚壁据守,挫其锋芒,敌军想前进不能如愿,想退却却也没人与他们交战。时间一长,他们的粮食就会耗尽,进行抢掠又会一无所获,那么他们一定会退走。他们撤军我军就进行追击。作战时想采用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乘其疲惫,战而胜之。这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方法。”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3)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睿在诏书中所说的“以逸待劳”,意为作战时想采用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乘其疲惫,战而胜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4)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际。为了准备这次北伐,诸葛亮不但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准备,研制出“木牛”和“流马”等粮食运输工具,同时还调动了十万之众。得知诸葛亮进犯后,司马懿率部迎击。经过几次遭遇战之后,双方在五丈原地区展开对峙。诸葛亮急于与司马懿展开决战,而司马懿却坚守不出,避而不战。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5)

司马懿为何不与诸葛亮展开决战了?其实这并非是司马懿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而是因为通过与诸葛亮的交锋后司马懿发现,尽管诸葛亮准备了数年时间,但其粮草供应问题仍然是致命的软肋。只要抓住这个弱点,曹魏大军就可不战而胜。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典故(6)

不过,一些曹魏将领们并不理解司马懿的良苦用心,纷纷要求出战。面对这一局面,司马懿故意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出战。而远在中原的曹睿对此一清二楚,故意下达了这道圣旨给司马懿,并派侍中辛毗来到前线执行自己的命令。君臣之间高度默契,让诸葛亮无可奈何,最终活活将诸葛亮拖死。

参考书籍:《三国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