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中的第四计是“以逸待劳”。此计是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此计强调后发制人,以守为攻,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用自己的沉稳镇定对付敌人的暴跳如雷。此计属于胜战计,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意思是说,凡先到达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仓促应战,就一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调动。
历史上有很多运用“以逸待劳”的例子。比如三国时期,司马懿进攻辽东的公孙渊,采取的就是以逸待劳的战术。他带领大军不急于进攻,而是慢慢地向前推进,使得公孙渊的军队不得不一直处在备战状态,疲劳不堪。最后,司马懿在合适的时机发动了攻击,一举击败了公孙渊。
这个计谋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工作中,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们可以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提高工作效率。在竞争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此计,等待对手露出破绽,再一举制胜。
总之,“以逸待劳”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它强调耐心、沉稳和冷静,通过等待和观察来寻找最佳的行动时机。然而,在使用此计时,我们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避免被敌人识破或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