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止盗(唐高祖武德九年)
【原文】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上谓裴寂日:“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注释】
①哂:微笑。②切身:亲身感受。③欲:*。盛:强烈。费:费用,耗费。④比:近来。⑤省览:察看,浏览。⑥恪勤:恪尽。职业:职务。⑦副:辅助。
【译文】
十月,丙午(二十一日),太宗皇帝与大臣们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太宗使用严刑来禁盗,太宗笑着说:“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脏,饥寒迫身,才不顾廉耻,挺而走险。我想,应当杜绝奢侈,节省费用,减轻徭役赋税,选用廉吏,使百姓衣食有余,就自然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够用重法呢?”从这时起,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也平安无事。
太宗又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的财产供给君主去过奢侈的生活,就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肚子倒是饱了,而人却死了;国君富了,国家却灭亡了。因此人君的祸患,不是来自外部,往往是自己造成的,人君的*炽盛耗费就大,耗费大赋税就重,赋税重百姓就痛苦,百姓痛苦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君主就会垮台。我经常思考这些道理,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
…(十二月)太宗对裴寂说:“近来上书议论国事的人很多,我把这些奏章都粘贴在屋子的墙壁上,进出门时都可以察看浏览。我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办法,有时到深夜才睡觉。你们也应当恪尽职守,帮助我考虑治理国家的办法。”
太宗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徵叫到自己的卧室中,向他咨询政治上的得失。魏徵也知无不言,太宗都欣然采纳。
【读解】
俗话说:“饥寒起盗心。”唐太宗对于封建制度残酷的经济掠夺所引起的人民的反抗是深有认识的。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百姓来说,只要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不至于冻死饿死,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挺而走险呢?所以要使国家安定,其实非常简单,正如唐太宗所说,统治者只要做到“不敢纵欲”就行了。如果统治者不节制自己的贪欲,肆意刻剥百姓,那他自己也就处在岌岌可危的位置上了。唐太宗把“刻民以奉君”比喻成“割肉以充腹”是非常恰当的。可惜在中国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统治者大概忘记了农民起义的教训,只知道穷奢极欲,而且迷信暴力。他们公然把“政权”解释为“镇压之权”,认为一旦掌握了“镇压之权”,便有了一切,便可以为所欲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早就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一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较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看看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吧,难道隋炀帝没有“镇压之权”吗?那时的百姓又有谁怕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