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长恨歌主题思想论文150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5:02:27

初次讲课的教师,不会设计教学怎么办?其实很简单,邱教授教你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体会文中语言之美;

3、朗读全诗,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合作积累文言知识;

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艺术赏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由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15岁),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播放《唐之韵》相关视频)

1.学生朗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二部分:逃难途中,玉环被*: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第三部分: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四部分: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第五部分: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一部分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从此君王不早朝” “三千宠爱在一身” (夸张)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一、赏析诗歌第二部分

1、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的句子是哪些?此处描写有何特点?类似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特点:概括、简洁

还有如:“天旋地转回龙驭”

2、分析玉环被*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痛苦。)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二、赏析诗歌第三部分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明确: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明确: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3、分析诗句:“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确: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三、赏析诗歌第四部分

思考:作者用“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贵妃什么样的情态?

明确:表现了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四、赏析诗歌第五部分

思考: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明确: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1、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2、思考:诗人笔下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二、主题分析

主题: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总结: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三、《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2.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总结: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四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长恨歌主题思想论文1500字(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