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资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6:31:18

最近和一位教育同仁朋友探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所以在此提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资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1)

陕西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咸阳市育才田家炳中学科研主任王卫涛

这篇文章能不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演讲方法的讲解上?

我的认识是:不可以,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位置。这篇文章被放在了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而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明确内容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既然是"散文",那目的就不能放在“如何写演讲稿”的应用性上,而应该放在文章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上。二是我们对文本进行阅读就会发现,文章并不是在写如何进行“演讲”,而是在借“演讲”这件“事”的描述来凸显演讲这个“人”,这也是写人记事类散文最大的特点。通过事件的描述,刻画人物的形象,进而表现人物的精神和特点。所以,若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进行演讲”“演讲要重视什么”“怎样演讲会给人留下深刻影响”这些方面,那就把编者意图和文本写作意图理解偏了,教学的目标也就偏了。

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怎样来写人”“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人具有怎样的精神特点”这些方面,进而让学生清楚的领会“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特征。

作者为什么对《箜篌引》能记得那么清楚,写这个片段到底要说明什么?

我认为,这一处“引用”,到底目的何在,是这篇文章中的难点。当友人提出这个疑问时,我发现,许多老师似乎都没有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弄明白梁实秋先生为什么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后,在“茅津渡”侯船时,能“顿时忆起”梁启超先生讲的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看20年后梁实秋先生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想起的那个“演讲”片段。当时他在“茅津渡”侯船时,见到的是“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他看到眼前之景时的感受是什么?是“不禁哀从中来”。也就是说,眼前之景让他很哀伤。他的这种“哀伤”在以前有过吗?有过。怎样的情境下有过?对,听梁任公先生讲解《箜篌引》时有过!所以,当眼前之景引起他的哀伤之情时,就自然和梁启超先生当年讲《箜篌引》时所产生的哀伤之情共振了,因此,梁实秋先生自然就联想到了当时演讲的情境了。

也就是说:当时梁启超先生在讲解这首诗时,让观众梁实秋觉得很是“哀伤”。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箜篌引》的理解。“《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这个故事到底要说明什么?由内容可以看出,故事是在说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追求,执着地去坚持、去抗争,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题后,就自然明白梁启超先生为什么在讲解时会“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了。他那般的投入,那般的动情,那般的哀伤,难道只是在就诗讲诗吗?很显然,他已在诗歌的讲解中融入了自己的感触和深情。

“六君子”变法失败,惨遭被*,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豪言壮语,不正像极了这位渡河而亡的“白首狂夫”吗?梁启超解读这首诗时,怎能不哀伤到不能自已呢?

我想,正是因为这首诗给了梁启超先生发泄的契机,他才会讲解时那般的有激情,也才会令梁实秋先生感受颇深,这种深深的哀痛和伤心自然给梁实秋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二十年后还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这节课的教学顺序能不能进行创新,该怎样用问题来推进教学?

教学设计因教学顺序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顺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在顺序上可以尝试进行改变,从而使教学设计达到创新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可以采用从后往前,用问题链来推进教学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后,我们可以问学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写演讲吗?不是的话,那是在写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在写人”。这时,教师在题目“梁任公先生”下画线并画箭头,写上“人”字。

2.所写的梁任公先生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来。学生经过文本阅读可以在文章最后一段找出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概括性描写。教师把“有学问,有文采”写在下拉箭头两侧,箭头下写“有热心肠”。

3.请在文章中找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具体描写和体现。对于“有学问,有文采”学生容易在文中找出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表达时间,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找出具体描写这两点的文字。对于“有热心肠”这一点,学生较难在文中找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演讲片段中所表达出处的情绪。《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解时的表现学生容易分析出来,这里的情绪都能说明他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而《箜篌引》较难理解,教师就要细致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里还可以提供“戊戌变法”及“六君子”的相关内容。经过引导,讨论,分析,总结后,进而让学生明白这三处都是梁启超先生“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写照,都是他“有热心肠”的具体体现。

4.作者对梁启超先生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怀?这个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清楚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及最后一段中的“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的描述可以看出,梁实秋对梁启超先生是怀着一种深厚的敬仰之情的,整个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赞扬梁启超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梁启超先生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敬重。

5.学完这篇文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无论是从写作方面,演讲方面,人物的品格方面,还是文字表达,引用效果等方面,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就可以了。

我想,这样从后到前,从总到分的授课顺序,就可以达到教学设计的创新。

文本解读向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文本理解是否到位是一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教学设计向来是验证一个教师有无胆略的事,教学设计是否独特是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关键。再次建议老师们能够放下教参、积极“裸备课”,能够打破常规、大胆变化教学顺序。我们只有善于思考,积极求证,才不会囫囵吞枣,以己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我们只有突破自我,勇于改变,才能不落窠臼,创造亮点,取得教学创新。


编辑:关中小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资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