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一篇文章——《走遍天下书为侣》。
在书中,她说道:“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选择哪一样?一块大蛋糕,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画箱,织毛衣的扦子和毛线,一个八音盒或一只口琴……很难作出选择。至于我个人,我不要蛋糕,那东西一吃就没了。我也不要扑克牌,风一吹那些牌就全飞了。毛线弄不好会湿了。口琴比八音盒好些,因为你可以用它吹自己的曲子,而八音盒只演奏固定的几个曲子。我不带图画,因为我可以看大海上的景色。也不带画箱,因为里面的纸总会用光的。看来,最后我要在口琴和书之间做一选择。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如今,时代不同了,时移世易,很多人会选择手机、平板电脑(然而它们会没电);有的人会选择太阳能随身听(用音乐来解闷,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同样的歌,听一百遍,一千遍,我还是会腻),因此,每次出差,我总是会往行李箱中塞一本书。
长路漫漫时,它能让耳朵自动屏蔽周遭的喧嚣,静听心灵与文字的对话……
寒夜萧瑟时,一盏温暖的灯光,一把舒适的椅子,一本喜欢的书,足以慰藉身在异乡的灵魂。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次出差在外,马不停蹄地忙了两天。
刚刚风尘仆仆地回到住处,看着摆在床头柜上两天没有翻过的书,一种莫名的愧疚,涌了上来。
出门前,在书架旁踌躇良久,千挑万选,才拿了这一本。
这是之前和母亲去厦门时带回来的。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如获至宝。只想着把它带回家,在周末,泡一壶清茶,一边品茗,一边品书。
后来,回到家,为了能尽快实现品茗品书的心愿,我把它放在了书柜显眼的地方。心里常常寻思着:读书也要有仪式感。当我焚香沐浴,手执茶盏翻开扉页,定能让身心内外荡涤……
然后,正式开始读书:读书的时候,我要先读目录、大纲。接着浏览全书,遇精彩部分时,再细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最好到时候有空,能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书中好的部分我要多读,最好在文章最后写一段感受,记录启发和心得。最后遇到疑问的地方,利用网络查资料,将疑点弄清楚。……
然而,事与愿违,后来的每一天,总有着做不完的事情,心心念念的品茗品书,便搁置了下来。
每每在书架上看到它,便觉得,快点做完手上的事情,就可以看了吧。但是,这一拖,便是好几个月。
一天晚上,无意中瞥见一直放在显眼位置的它,才又想起泡茶看书的事情。确实,带回家很久了,却从不曾翻开。正想拿出书来,抬手看看表,十点多了,再泡茶看书?不行不行,太迟了。还是明晚早一点再看好了。就这样,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它继续在书架显眼的位置上,等待着。
一直,等到了这次出差。我终于把它放入了行李箱,不再想要那些边喝茶边看书的仪式感,只要,纯粹阅读就好了。
一到住处,我就把它放到了床头柜上。然而,两天了,还是没有读一个字。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想到这里,不禁感叹,读书,是要有缘分的。
若是你心头也有这样记挂的书,记挂的事,记挂的人,不要再等了,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
有感而发,与大家分享。我去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