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短短15000字,却将朱先生的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
1.从北大到清华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和书籍。日常生活中,他善于利用所有的时间去读书。每天晨洗的时候,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正如我们熟悉的《匆匆》中写的: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这段文字正是他把握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并用摘抄卡片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正是有了这些量的积累,他的散文才日渐功底深厚,意境优美。他写的《语言志辩》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而且论据也丰富得十分惊人。有一次,他在书店买了部《佛学易解》,爱不释手,自此对哲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1916年,18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就读了哲学系。
朱自清和北京的缘分在1925年重新连了线。那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被聘为教授。朱自清的五十载短暂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他曾经居住过的清华园西院,与校园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
就在入校那一年,朱自清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与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性武仲谦结了婚。1927 年初,朱自清将妻儿接到清华园,在书斋中,将生命完完全全投入到文化传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