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匆匆背后的故事,朱自清匆匆写作时的无奈经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9:47:26

不幸的是,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12年的婚姻到此终结。

对于第一任妻子,朱自清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他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他们爱情的颂歌。


2.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朱自清匆匆背后的故事,朱自清匆匆写作时的无奈经历(5)

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当时,他就住在原为皇家园子的近春园。

某个夏日的傍晚,因饭后无事,思绪纷乱,他来到了这片荷塘。

当时,清华大学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

其间,朱自清一家住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紧邻荷花池与近春园遗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离开北京整整五年,重回京城的朱自清举目无亲,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临近近春园和荷花池。

朱自清匆匆背后的故事,朱自清匆匆写作时的无奈经历(6)

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蜿蜒的溪流,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似乎迎风起舞,夏日里散发着阵阵幽香。

与近春园遗址的荷花池相比,工字厅后的荷花池水面要小一些。但有那块“水木清华”的匾额就足以说明此处是清华园的神秀所集了。

北西东三面是树木,春绿秋黄夏密冬疏,四时景色装点着的荷花池,其美可知。

南面的工字厅的清代庭院式建筑,又把人文景观融入其中。


朱自清匆匆背后的故事,朱自清匆匆写作时的无奈经历(7)

在清华求学八年的梁实秋先生曾有回忆:“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入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巨匾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实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那虽是八十年前的景致,但与今日差别不大。

塘坳的亭子,今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教授,表达人们对他的完美人格的敬仰,不屈精神的颂扬,渊博学识的钦佩。

那副长联仍在,我想,今天到此的人们,或小憩林间,或垂钓池畔,体会回归自然的感受;或聚会亭中,或伫立阶前,思考人文精神的价值。


早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对此处的破坏也波及到了邻近的这片辅属园,夜色中,望着池边树、水中荷,朱自清见景生情,深感痛惜,他文思泉涌,回去之后奋笔疾书,成就了这篇日后广为人知的《荷塘月色》。

3.朱自清的写作

朱自清匆匆背后的故事,朱自清匆匆写作时的无奈经历(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