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冉冉升起,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一阵清风徐来,远方传来了蝉的鸣叫声。田野里稻花飘香,看起来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正陶醉于眼前的景色,高兴着呢。抬头看到天空中点缀了七八颗疏星,转瞬间,山前却飘来三四点细雨。急匆匆赶路回家,茅屋还在村落的树林边上。本以为很远,但没想到过了小桥,看见了家。
这首词写得特别轻快,上阙写作者见到田园风光,用稻花香带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之情。下阙风云突变,天空中下起了小雨。
作者想要避雨,又担心离家太远。没想到,转过一条小桥就看见了家门。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心情太好了,步履特别轻快,所以两三步就走了回去。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当中风格最为多变的一位大家,他与苏轼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即使在抒情的时候,也会显得比常人更加豪迈,洒脱。
苏词表面上不言志,词作中总是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思想,而辛弃疾则是与他完全相反的。辛弃疾的词作,不但有“醉里挑灯看剑”、“长剑倚天问谁”的剑侠豪情,即使在他的婉约词作中,描写忧思之时,放眼的也是家国大事和天下黎民。
辛弃疾除了是一位大词人,更曾是一名义军领袖,后来入朝为官,是真正出类拔萃的高人。他豪放词写得好,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他的婉约词也不输豪放词。
不论谈文论武,辛弃疾都堪称奇才。借词“言志”本是辛弃疾词作的特色,即使在这一首不言志的词作中,他也透露出一种对黎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西江月》写风景,却处处在写“我”,而辛弃疾的《西江月》写的是“我”,着眼点却是在世间的风景。他之所以会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说明他和百姓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他是真正地关怀着天下黎民。
因此,他是用一种“入世”的心态来创作的。叶嘉莹先生谈辛弃疾,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词作家,因为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
辛弃疾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都铸入词魄,以碧血丹心来进行创作。他的精神是杜甫所谓的那种“葵藿向阳”的精神,永远青春焕发。
结语“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苏轼的词作多半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心态,而辛弃疾则是“入世”的。普通人往往认为,“出世”超脱,把功名利禄,王图霸业都看淡了才是正理。事实上,心系家国、踌躇满志,我看也不错。
“出世”和“入世”就是人生中的两条道路,分别指向不一样的方向。但是走到末端,它们又会再度交汇到一起。此即所谓:殊途而同归。在人生到达终点前,应该选择走哪一条路,只问自己本心。所以苏词固然充满了性情,辛词亦然。
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描写月照清溪的景色,以及杜鹃报晓的场景,以自己身心入画,浑然天成。而辛词中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以及稻花飘香的田野组成的画面,同样美不胜收。
辛弃疾自回归南宋后,尽管壮士难酬,但他活了六十八岁,却始终固守着一片赤子之心。志向宛如填海之精卫,尤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