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错题复习·总体策略
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因此,对待复习中的错题,要正视、要重视、要解决。要正视,即引导学生不要怕错题,要用积极的心态拥抱错题。面对错题,要有“三幸”心态——庆幸暴露了问题,幸亏解决了问题,幸运考前出了问题。平时出现的错误与高考成绩零相关,只有出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与高考成绩正相关。要重视,即引导学生珍视错题,把错题当成一种宝贵的财富。错题是知识掌握与否的显示器,是提高成绩的铺路石。要解决,即引导学生将纠错进行到底,把错误点作为增分点。教师可采用点对点的方法,促进实打实地解决,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瞄准“病灶点”,精准发力
错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因人而异,对错误进行诊断是关键环节。有些错误靠经验可以觉察,如一些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心态问题。有些问题需要靠“复盘”的方式进行诊断,一方面可以请答错的学生充分展示解题过程,另一方面也可请做题正确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参照。这种求解过程“复盘”的方式可以帮助确定求解的路径及出现错误的环节,以明确缺陷所在的“位置”,找准“病灶点”。
基础类问题要回归课本,固底板,补短板,从源头解决。规范类问题要细致,靠严谨来兜底。这里主要谈一下思维类问题。
有一类比较优秀的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容易出错,尤其是在一些基础题目中马失前蹄,让人惋惜。正如唐诗《泾溪》所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为什么容易的题目有时反倒容易出现错误呢?除了不够严谨,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类学生智商高、思维敏捷,但心手不一,想的正确可能手写时出错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制约”一下思维的速度,力争心手一致。二是因为思维不规范,想多了。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一场,青年团对阵少儿团,有个题目是:“朝辞白帝彩云间”辞别的对象是什么?A、白帝城 B、彩云 C、佳人。结果少儿团全队选A答对,青年团却有5人出错,原来是青年团想得太多,认为题不会出得这么简单,会挖坑。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保持常规思维,这正是我们经常强调的通性通法。
打通“中梗阻”,破解难点
“难点”在模考中经常成为失分点,使备考过程尤显“道阻且长”。难点在哪里?如何破解?
一是常规意义上的“难点”。对于这类难题,我们可采用研究的方法。首先,回归教材。高考的导向是教考衔接,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依据,应引导学生把错题与课本联系起来,找到题目考核的知识点,弄清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其次,实现解题三境界:解,解决当前问题;思,解后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方法;归,获得的知识、经验和书本联系,实现举一反三。再次,错题请学生讲,利用费曼学习法,让输出倒逼输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后,请学生模拟命题。针对难题,请学生模拟命制同类型题目,让学生站在命题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错题,通过正确的命题思路来矫正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是心理意义上的“难点”。有些学生学得好却考不好,主要是心理因素。赵襄王学御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赵襄王失败的根源在于求胜心切、心态浮躁,致使人、车、马三者不能一体,最终失败。考试亦然,要做到人、卷、题合一,心态要稳,不要轻率作答,受挫后更不能自乱阵脚。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是可靠的备考秘诀。
常*“回马枪”,反复巩固
“回马枪”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招。对错题要反复抓、抓反复,一定要注意强化错题管理,*好“回马枪”。
一是对错题要进行反复练习。卖油翁有言:“无他,但手熟尔。”熟练出能工巧匠,对错题的练习亦然。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转化为问题清单,然后针对同一类型的题目或变式题目,鼓励学生反复操练,形成手感。
二是用一定的时间整理错题,消灭错题,形成错题集。学生对错题至少要看3遍——试卷发下来、录入错题集一周后、下次考试前。有些考生高考前善于抓住错题集进行复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进行错题重做、同类题目推送训练。教师要建立学生的“错题档案”,隔一段时间后,将一些典型错题或原题重现或进行改编,放入周测或月考中。有的教师还会在学期结束时,专门把本班学生的错题组成一套或几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这里想强调一下,高考中有一道题分值高、含金量大,但其改错价值常被教师或学生忽视,这就是作文的改错。作文是最有修改价值的题目之一。
学生怎么修改自己的作文呢?可教师直接指导,亦可请同学帮助修改。一般先指出作文的优点,这是需要保留的部分;再指出作文的不足之处,可条分缕析,越具体越好,这是需要改进的部分;最后提出修改建议,建议是与问题相对应的修改思路。学生按这三点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交给教师或同学进行再次修改。通过二次重写,作文水平能得到明显提升,修改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
总之,复习备考中,抓错题就是补漏洞;抓好错题,就是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作者系安徽省临泉县临化中学教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01日第5版
作者:薛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