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穆旦诗歌赏析,穆旦经典诗歌选读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15:11:36

我看穆旦诗歌赏析,穆旦经典诗歌选读(1)

这可能是一首对大多数初中生甚至是一些老师而言都难懂的诗歌。大家可能都是一遍读不懂,两遍似朦胧,三遍还是算了吧,教辅资料瞎糊弄。

来“慢品”,你看到的将是另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绝不会是对某个地方的复制粘贴。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好,现在开始上课:

就这首诗而言,咱们不讲背景,不讲理念流派(因为我也不懂嘛),只谈谈文本本身。从诗人的遣词造句中读出他的内心所想(其实是我的内心所想)。

诗歌共有五小节。题目是“我看”,一看题目几乎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见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写自己所看,从而触发内心所感所思。那么诗人都看了什么呢?又想了什么呢?

诗歌的前两节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诗人看到的是两个场景或者两幅画面。一是向晚的春风揉过青草,青草如潮水般起伏荡漾;二是晴空里飞鸟展翅,晚霞笼罩着大地。

这是同一时段的两幅画面,都很美。从视觉的角度看,先俯再仰再俯,多角度描写;从画面的色彩看,前绿后红,色彩鲜明,美艳十足;而且景中有动有静。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形象,也很逼真。

而且,诗歌的语言也是经过百般锤炼的。比如在炼字上,“揉”字绝对是众师生都会赏析的一个字。我们一般说“抚”过或者直白点儿说成“吹”过,但诗人用了“揉”,意在说明向晚春风的力度。并且,后面说青草“低首又低首”也与之相对应。在用词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名词当动词用(红晕),动词被动用(吸),副词替换用(“也许”是好像的意思)。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词语的误用或者错用,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修辞上,诗人也是耐心琢磨了一番,拟人比喻充斥字里行间,俯首皆是。

诗人笔下的向晚风景是美的,但又不仅仅是美的,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特点,那就是“静”。前两节分别出现了“悄悄”“静静”“慢慢”,个人觉得,这个才是诗人最想要表达的。换言之,正是眼前的“静”才触生了诗人后面的感想。而且,“静”字在每一节诗里都有体现,可见诗人是在强调大自然的“静”。

我们来看第三小节。向晚的曼妙风景会触发诗人怎样的情思和感想呢?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协奏里勃发。”

这里的“你”就是诗人对面的那个“人”,也就是他所看到的美丽的风景,概括地说那就是自然,就是造化。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诗人曾面对自然说出过自己的欢乐和忧伤。但自然面对诗人的倾诉,显然是没有回应的。所以诗人用了“枉然”一词。任你如何诉说自己的心事,大自然都是寂静无语的。诗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内心毫无抱怨,而是对大自然充满了敬佩和赞美的。我们从“丰润”“勃发”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而且这些词语也对应了前两节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接下来第四节拓展到远古的哲人: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诗人猜测他们也曾对自然发出过赞叹(咏赞和叹息就类似于第三节里诗人自己说的欢乐与忧戚)。尽管是哲人,但是大自然依旧寂静无语,只留下哲人生命的静流,起伏而飘逸。

你看,大自然对谁都一样,不管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圣贤伟人,大自然都报以无声无息。也不管你给大自然的是欢乐还是忧戚,大自然始终是寂静的,坦然的。

此刻,大自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在诗人眼里,它俨然成了一个能包容万物,无谓悲喜的豁达圣人。所以到了第五小节,诗人直抒胸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诗人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生命的理解。他认为,我们的生命就应该像自然一样,内心能容万物,也能容万物的各种情态。该纷飞就纷飞,该平静就平静。生命就应该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轻松自然。

所以,诗人最后说: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读到这里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在第三节里出现过这样的句子“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如果你仔细读不难发现:第三节的那句是将内心的情感讲出来,第五节的那句是将内心的情感藏起来。这是诗人在认识上的改变,也是他在心灵上的成长啊。这不就是成熟的表现吗?

诗人最后说“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我们撇开诗歌化的语言,单看这个句子本身。燃起又吹熄,这不就是花开花谢,月圆月缺吗?这不就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吗?所以,诗人觉得人应该像自然一样,有风雨就迎接风雨,有鲜花就欣赏鲜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里的“静”不是一般的告别喧嚣,远离热闹,而是一种包容,一种平和,一种无喜无忧的从容,一种无我无物的豁达。这就是大自然的真谛,也是人生的真谛!我想,这应该就是诗人所想吧?

诗中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字——“远”。这个字也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如果把“远”和“静”结合起来去分析,欣赏,那么,我们就触及到了这首诗的精髓了。第一节的“远水”;第二节的“深远的晴空”;第三节的“永在”;第四节的“远古的哲人”;第五节的“飞奔”“漫游”。这些词要么直接说明远,要么间接指向远。一二节说的是空间上的远,三四节说的是时间上的远,第五节的“远”既可指时间上的也可指空间上的。这应该不是诗人表达的自然流露,而应该是诗人意识的主观安排。而这样的安排也绝非仅在照顾结构上的和谐和意境上的深远辽阔,而应该是对主题的揭示。诗中的“远”可以理解为心境的远和目光的远。这种“远”放在空间上那叫宽广,放在时间上那叫坚持。

诗人欣赏大自然的“静”,也欣赏大自然的“远”。只有把目光放远,把心境扩大,内心才会“静”下来,反过来说,只有内心宁静平和,才能达到诗意的远方。这种“静”不是一时的“静”,而是永远的“静”。诗人看到了自然外在的美,也看到了自然内在的静,看到了自然运行的规律,也看到了生命应有的态度。这就是我对穆旦诗歌《我看》的拙解。欢迎各位大侠赐剑拍砖。

关于“静”和“远”,诸葛亮早在《诫子书》中就有过论述,但意味却不尽相同了。下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