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法可以帮助学生思维网络的搭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思维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他们对抽象实物转化为具体实物的想象力。英国的心理学家托尼是首位提出思维导图的学者,他将人类对发散的思想认知得以具体的表现:思维导图采用图形技术,极大程度打开人类的大脑潜能,使用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将我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把发散性的思考实现具体化,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并可操作,并且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1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在初中生的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理解难度不断增加,抽象思维也越来越明显,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把抽象思维具体化出来。在学生自己想要更加清晰的理解阅读文本时,思维导图就体现出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表现自己对文章内容以及文章整体脉络的理解,这将全面提升学生在阅读效率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效率。思维导图同时也是一个工具,它将我们所想的使用文字、图形、符号和其他能看到能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左右大脑进行思考,“大树”生长得越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就提升得越多。
例:九年级第十课《孤独之旅》,记叙的是在杜家生意失败后,杜氏父子买小鸭到外乡芦苇荡里放鸭的遭遇。在初到芦苇荡里时,他们对当地并不了解而遭遇波折。有一次的暴风雨中,刚到此地的鸭群被暴风雨惊吓而走散,因为这鸭群是杜雍和重振家业的希望,是杜小康上学的希望,所以他们不惜一切地寻找鸭群,同时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放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经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描绘出这一段事情:首先他生活无忧无虑,然后生意失败遭遇挫折,接着买鸭,放鸭,暴风雨中找鸭等,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困苦之后,他最终从孤独与恐惧中战胜自己。因此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将分散式的信息具体可操作性地体现在眼前,使学生迅速捕捉重要的信息。
2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己的思维“大树”生长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从而也有助于教师修改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加有效的阅读与理解,使枯燥无趣的现代文阅读变成师生互动、互相研究、互相分享、互相讨论的课堂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喜爱度,进而使学生充分学习理解文章的各类表现手法,品味文学趣味,提升思想境界和丰富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课堂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在一个主题上不断延伸出来其他知识点,并进行连接,在整个课堂上边做边讲解,到最后形成一幅思维导图,将分散的知识内容具体表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分析讲解一下主要内容,进而点拨学生更加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济南的冬天》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在讲解这篇文章时由于同学们身处南方,难以理解其中的具体事项,到底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济南的冬天而不是其他地方,使用思维导图就可以简单明了地将这些问题解决。首先,老舍利用对比,将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相比较,引出济南是个宝地的说法,文中详细描写了被雪覆盖的小山、富于生机的冬水,然后将作者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且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射下,薄雪害羞的情态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思维导图条分缕析,分门别类,以点带面,由点生发,知识点系统化,学生容易理解。所以,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分解为一部分一部分来进行讲解学习,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3 运用思维导图,加强知识理解每个学生都可以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的“大树”,在学案中交代任务,在上课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然后要求小组长在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时充分讨论,并将绘制思维导图完善后准备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更清楚了解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另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将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复习的知识网络。再加以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点,将知识点更加有效的巩固起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每个学期末进行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记叙文做一个大框架,然后每篇文章为一个分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学习,可以充分理清每篇讲述的事件以及得到的自己的理解,然后进行系统的复习,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进行系统性的提升。
通过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化的实践,思维导图确实大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认知、推理、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左右脑的使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