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被安史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在万般愁闷中写下两句诗: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应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两句愤激的无理之词,正体现了情感的炙热。
04
乐观旷达,温柔敦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本就有阴晴圆缺,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世上的人都能安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月圆。
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所谓温柔敦厚,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感情有所节制。
在这里,苏轼的情感没有陷入哀伤,而是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但愿人们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就能够共赏明月。
最终,整首词归于乐观和旷达。
唐代诗人王勃有两句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假如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这是离别之际对友人的宽慰,也是温柔敦厚的美学的体现,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EASTWEST
写在最后:
跟苏轼的很多词一样,这首《水调歌头》充满他特有的旷达、乐观。
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苏轼总是能这么乐观?
答案可能正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
苏轼似乎总是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假如不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一个人可能会变得颓废,变得破罐子破摔;也可能会变得狂热,变得爱走极端。
历史上有很多颓废的人,他们或者隐世逃遁,或者放浪形骸;也有很多狂热的人,他们或者追求极致的道德,或者追求绝对的真理。
苏轼的可贵正在于他能直面现实,乐观旷达,云淡风轻。
这是一种力量的体现。
毕竟,脆弱的心灵无法接受黑白以外的颜色,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拥抱阴晴圆缺。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