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板桥立即将潍县的灾情如实报告给朝廷,为百姓争取赈济财物。
同时又在当地以工代赈,建议兴修城池道路,通过此举招部分募饥民做工,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决这部分人的吃食问题。
为了帮助百姓渡过难关,郑板桥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这种特殊时期,潍县有一些富商故意哄抬粮价,饥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面对这种情况,郑板桥当机立断,勒令富商们平价出售粮食,以解百姓之疾苦。
不仅如此,他自己也是节衣缩食,将俸禄捐出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最危急的时候,郑板桥在没有征得上级的同意下,不顾一切地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来帮助饥民渡过难关,这一举动足以见得郑板桥是真心实意地在为百姓着想。
虽然郑板桥一心为民,但无形中引来了同僚的敌意和富商们的报复。
在那个政治风气近乎病态的年代,清官本就难做,郑板桥的清正廉明最终让其遭受了莫名的诬告。
面对朝廷的问罪,乾隆十七年(1752年),看透了官场黑暗的郑板桥不想再与他们同流合污,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郑板桥离开的时候,潍县的众多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对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很是不舍,但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郑板桥离去。
面对百姓们的不舍和感激,郑板桥躬身致谢后慢慢地离开。
为官数载,他带走的,除了三只毛驴驮着的几捆书画,还有满面的风霜和满怀的坦荡。
04 辞官后名声大噪 靠卖画为生洒脱不羁辞官后的郑板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定居,并建了一座名字叫“拥绿园”的院子,园子由三间茅屋、四面绿竹围合而成,格外清静。
郑板桥每日便在自己的小院子里面享受着平静而淡雅的日子。但风雅之余,温饱还是需要银子作支撑的,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补贴家用,郑板桥不得不开始卖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清廉,才华出众,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画。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尤其擅长画竹,喜欢在画上作诗。
在郑板桥当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得知郑板桥的画作很了得,就曾找他索求过书画。
面对上级的请求,郑板桥便画了自己最拿手的竹子,还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那个时候,郑板桥在书画界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经过多年的沉淀,辞官后的郑板桥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毫无声望的青年,凭着出众的文采和精湛的画技,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画家和文学家,他的墨宝被很多人争相收藏。
有了名望的陪衬和生活的积淀,郑板桥笔下的墨竹更显得清俊挺拔,其中的竹之韵越发凸显,而郑板桥在画中所赋的诗文更是为画作增添了奇气纵横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