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读书收获教案,读书活动主题教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1:21:37

分析古诗前,先阅读古诗↓↓↓观书有感·其一原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种说法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第二种说法为镜子;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那 通:哪)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诗翻译白话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畅谈读书收获教案,读书活动主题教案(1)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知识,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畅谈读书收获教案,读书活动主题教案(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方式朗读,合作探究,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读懂哲理诗,体会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感悟诗人诗借景喻理的写作特点。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感悟诗人诗借景喻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读课外书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你们写“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学生:读书后的感想。

教师:是的,写的是诗人的读书体会。

教师: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畅谈读书收获教案,读书活动主题教案(3)

朗读古诗

教师:同学们自学古诗,看注释,初步自学这首诗: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教师引导朗读划分节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理解诗意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做笔记),你们知道古诗的一二句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可以照出人的模样,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池塘水中不停变动,就好像人在徘徊”。

教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什么?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

学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教师: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学生: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的意思。

教师:"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七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 ,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教师:"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是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学生: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教师: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教师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

教师:那三四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意思是“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教师: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学生:?

教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所以这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

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

学生: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 “渠”这里是指什么?

学生:指的是“它”

教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是什么意思?

学生:因为。

教师:它向我们解释了 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学生: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教师小结: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

教师总结: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文章底部有惊喜,感谢您看到了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请动动你的手指头,在文章右下角给我点个“赞”,这个“赞”对我非常的重要,谢谢您的支持。喜欢记得关注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