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的*诗词风格与年轻时有了较大的区别,不再是文绉绉的“阳春白雪”,而更多的是通俗直白,并且紧贴时政,痛陈胸臆。甚至是将具有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写到了词中。
同时,面对背信弃义之徒,*利用他的诗词作为批判的武器,表现出不屑一顾、傲睨自若的大度与自信,并且豪气干云!
一、面对背信弃义之徒,*这首《满江红》傲睨自若,却依旧气势如虹1963年,中苏关系紧张,面对敌人的无情挑衅,*却显得云淡风轻,用一首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引经据典,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敌人比喻成“苍蝇”、“蚂蚁”、“蚍蜉”,厌恶之情显而易见,同时又表现出*对国际上敌对势力的轻蔑与无视。
不仅如此,*还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短小的寓言——“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隐喻了当时国际上与中国敌对的修正主义势力的卑劣行径。只是,*对这些跳梁小丑不屑一顾,如此小臭虫怎么可能掀起风浪?
通常的这类批判性的诗词文章,大多数是痛陈利弊,抒发牢*,很难写得疏朗大气。然而,*这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点也不受上述情况的影响,他的从容与自信的气度跃然纸上。
首先,开头一句“小小寰球”就已经为全词奠定了绝高的格调,地球在*的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球,这种睥睨天下的霸气和浪漫气质,只有*这样的气度和才情才能写出。
其次,词下阕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句就已经显示出*凌厉的霸气,面对当时修正主义者所谓“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言论,*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击。
对此,*曾做过解释:
你要慢,我就要快,反其道而行之。你想活一万年?没有那么长。我要马上见高低,争个明白,不容许搪塞。但其实时间在我们这边,“只争朝夕”,我们也没有那么急。
从作者自己的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也并不是真的急不可耐,他之所以在词里写“只争朝夕”,不过是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回怼修正主义者罢了。
因此,对于某些专家将这句解读为“急躁冒进”思想,我个人是极不认同的。
再次,“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句更是将整首词的气势推向了高潮,直贯长虹,突破天际!到这里,*已完全词上阕的那股“正西风叶落下长安,飞鸣镝”的幽怨与“牢*”之气完全抹除,成功地将词的格调重新拉回了“豪放”派,让人一泄心底的浊气,顿感神清气爽。
这样一来,整首词在情感上就有了较大的起伏,带给读者一种跌宕的错落感,从而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不得不说,*在诗词中这种情感的处理上是个高手。
二、*这首《鸟儿问答》中的小寓言,却是大文章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苏联态度表现暧昧,采取“有限介入”政策,并且为了达到“核垄断”的目的,与英、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写下了这首幽默且极具寓意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直到10年后,这首词才正式在《诗刊》上发表,也是他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首词。
《念奴娇·鸟儿问答》十分特别,一改传统诗词的风格,全篇通过两只鸟——“鲲鹏”与“蓬间雀”之间的一问一答,形成了一篇针对性很强的寓言故事。
这首词将苏联比作胆小懦弱的“蓬间雀”,同时讥讽了苏联的目光短浅与刻薄,而“鲲鹏”则是代表了大气磅礴与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
除了寓言故事,我个人认为《念奴娇·鸟儿问答》最独特的地方当属*在词里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词句,如“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传统诗词在形式上,大多数都讲究言辞文雅优美,意境悠远。但*在这首词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不须放屁”一句,更是显得“粗鄙”。
众所周知,*的诗文天下无双,他笔下优美经典的诗句比比皆是,为何独独要在这首词里用如此粗俗的词句呢?个人认为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是以鲲鹏与麻雀之间的对话为主,为了更贴近现实,对话的内容口语化是文学表达的需要所在。
其次,口语化的表达,更加凸显了*在词中想传达的态度,国际上修正主义敌对势力的卑鄙行径让*感到不齿,不值得他好言相向。
词最后那句“不须放屁”显然是情绪的爆破点,个人认为这恰恰是全词的“金句”,它不仅振聋发聩,还非常贴切地表现出*对当时苏联懦弱行为的鄙视,幽默而又令人拍案叫绝!
这种通俗口语化的表达直白而痛快,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词意境,与传统诗词的“含蓄内敛”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我不得不赞叹,*已经将诗词玩出了另一个境界。
三、*诗词中寓言的深刻用意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中,*都应用到了寓言故事,尤其是《念奴娇·鸟儿问答》就是一整篇寓言形式的叙事词。
依我个人所见,这种以寓言故事为主的写作手法在古代的“辞赋”中较为常见,但以诗词形式出现恐怕就是*的独创了。
部分古代诗词中也许会有少量的富含寓意的场景片段,如《诗经·小雅·青蝇》中就有: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这首诗中用“青蝇”来寓意那些通过谗言构陷君子的卑鄙小人。
还有,韩愈的《调张籍》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从韩愈这首诗中而来。
但这些诗歌中,寓言故事都是片段,在诗词中作点缀或是起到强化中心思想的作用,并不是诗词的主要部分。
而*的《念奴娇·鸟儿问答》通篇都是以“鲲鹏”和“蓬间雀”为主角,它们一问一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在古代经典诗词中恐怕难找出第二首了。
我认为,*对诗词风格的创新十分有意义:
首先,通过寓言故事来叙事,这首词就变得十分的有风味儿,不仅具有诗词的体裁,又具备了辞赋的功能,彻底改变了人们心目中诗词以抒情为主的刻板印象。
本来是一首相对枯燥的政论诗词,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颇有趣味的故事,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有趣味地读下去,不会觉得艰涩难懂,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其舆论效应。
其次,我认为这是*对传统诗词进行改革的尝试。
*虽然一生都钟爱中国传统诗词,自己的创造也绝大部分都是旧体诗词,但他晚年也曾积极探索中国新体诗歌的创作模式。
*认为,新体诗更适合年轻人阅读,更能打动年轻人。*十分清楚清楚新体诗对青年、普通百姓的号召力,所以他也曾在1963年尝试写了一首新体诗《八连颂》。
但出于对传统诗词的钟爱,*更愿意写旧体诗,同时他也认为:
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
因此,我认为*有意要用通俗语言和通俗的形式来对旧体诗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念奴娇·鸟儿问答》就是其中一首。